内家与外家的争议


对于许多的人而言,认为武术的博大精神不在于外在的技术的通达,而是内在功力,此处的功力不是筋骨肌肉,而是气的无形的物质形式,虽然这一认识是片面或也有错误成分在内,但是在武侠电影的渲染之下得到了普罗大众的广泛认同,也为武术的神奇技术增加了诸多的筹码。
那么,何为内家与外家,这个是非常好解释的。而内家与外家的争议,往往源自武术领域的不同流派和理念。内家拳与外家拳在起源、特点、训练方法以及实战应用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两者之间的争议不断。
内家拳,如太极拳、形意拳等,强调内功修炼、意念控制和柔化刚发的技巧。它们注重运用内在的力量,通过调节呼吸、意念集中等方式,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效果。内家拳认为,真正的武术高手应该具备内在的力量和深厚的内功,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在的招式和力量。
而外家拳,如少林拳、南拳等,则更注重外在的招式和力量的训练。强调通过反复练习和刻苦训练,提高肌肉的力量、速度和耐力,以达到实战中的优势。外家拳认为,武术的精髓在于熟练掌握各种招式和技巧,并能够在实战中灵活运用。
一些人认为内家拳更为高深、玄妙,能够修炼出真正的内在力量,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外家拳更为实用、直接,能够在实战中迅速取得优势。
但是内家与外家的争议也在于内家也注重外家的内容,而外家也有着诸多内家修炼的内容,也致使许多研究者认为武术本就无内外家之分。
内外家之分最早见于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开篇即言:“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随后内外家之别便已然显现。其实内家外家之别更多的是当后来者为了显现自身的与众不同,获得新的彰显之下的一种广告手段,为了区分与之前的有别,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手段,在随后的不同中不断地扩大着两者的差异性,有了“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既视感。
在田金龙、邱丕相的《武术内外家之争:焦点、论点及其分水岭》一文中通过对于技术思路、技术主张、方法运用、身体修炼等系列辩论的分析,从中国传统的体用关系出发,立足于“体”为“用”之本的角度定义了武术内外家的概念。提出:两家立论各有理论支撑,外家持体能论,内家持意识论,体能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两家在理论上的分水岭;外家追求“以大胜小”,内家追求“以小博大”,大与小的博弈问题是两家在技术上的分水岭。
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内家和外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许多武术流派在发展过程中,都吸收了内家和外家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例如,一些外家拳流派在强调招式和力量的同时,也注重内功的修炼;而一些内家拳流派则在注重内在力量的同时,也不忽视外在招式的训练。
内家与外家的争议反映了人们对于武术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一些人更看重武术的实战性,认为外家拳的招式和力量更能够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而另一些人则更看重武术的修身养性功能,认为内家拳的修炼能够提升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境界。
因此,在看待内家与外家的争议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追求,同时也应该欣赏和借鉴不同流派的优点和特色。
虽然其实从本质来看并无内外家之分,但是随着不同价值属性的不断显现,人们的认同感提升,内外之别也就显的与众不同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