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文化而非认知的文化


武术被大众社会既爱又恨,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武术本身的价值属性决定了武术的社会属性,无论我们愿不愿意认同,武术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已然决定了武术的属性使然。
其实不止于武术,对于诸多中国技术体系的内容而言,相对来讲都是如此的境况。
如我们所认知的琴、棋、书、画,再延伸的话,陶瓷技术、房屋技术以及家具制造者等等。
在传统社会中与武术的掌握者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不过对于随后的几项技艺的传承者而言,因为百姓日用而显示出自身的经济价值属性更为凸显,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对于广大的普通的技艺掌握者而言,其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武术如出一辙。
也就是总体的文化水平其实也并不高,不过因为武术的传承方式相比较而言,比以上内容更为身体化。由此,武术的传承方式也就更离书本、文字传承方式会更为遥远,也就导致了武术的习练者会比上述内容的传承者的文化水平会更低一些。
这不是是不是真实的辩论,在此也无意于辩论,而就现实做出一个简单的陈述。
虽然诸多大师对于武术的传承都特别注重武德的重要性,看人品,诸多武术习练者本身也有着较好的素养。在习练之初就需要看的话,显然好与坏本身不是武术的问题。但是,当习练武术有做坏事能力的话那么就是武术的问题了。
其实也不难看出,因为武术本身的价值属性使然,即使大家对其都比较注重,但是这种缺失是不可避免的。
武术中包含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技术本身也是传统文化本身,但对于诸多的习练者而言其就是符号,武术技术的符号名称,而非学习武术技术必须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在文化属性。
即使少林拳中的“禅拳合一”,在讲到练习少林功夫本身就是参禅,抑或者说到武术是禅的修行法门,如果不学习佛法的话,怎么称谓为参禅方式。
禅宗中讲究,行走坐卧皆是禅,那是因为人本身修习禅学,对禅学达到了一定层次的话,所作所为皆能做到“处处是禅”,即所谓的通达。
其实,这种通达本身是禅而非武术,只是不过是在学习禅过程中,修习禅学与武术同习共进,相互结合,而非单一的只是武术达到的效果。
如若如此,何必还有禅一说,武术本身不就是禅,只是这是禅学达到一定层次的大师对修习武术之后,把武术荣摄在禅学的一种方式,即禅学包含了武术,而非武术能够包含禅学。
中国文化也一样,并非真正地习练武术能够实现文化、修养的提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诸多内容与武术的结合,但是对于诸多的结合于武术而言,你不了解也可以习练,了解了当然更好。
在了解与不了解之间,作为习练者而言,诸多的习练者必然是不了解的,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习练武术本身已经够辛苦了,所以再去学习影响技术本身多与少的事情就显得不为重要了。
对于许多的习练者而言,练习武术是为了达到武术高超的技术,而非通过武术学习到多少文化,即使我们在讲武术你能够修身,也不过是武术自身的附加属性,简单点说就是习练技术赠送的产品而已。
由此,许多的武术习练者才会匮乏某些武术界经常需要提倡的内容。也因此,习练武术,要多读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