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五个特征


1.历时性中的统一性
中国武术是跟随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习共进,相伴而生。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亘古不迭,恒古不变,武术在其历史演变中随着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却从未灭隳,而延续至今。
从人与自然、人与兽斗、人与人斗到人与自身的搏斗而演变出春秋时期的武艺,战国时期的手搏,汉唐时期的技击,明清时期的武技,民国时期的国术,再到成为搏杀之术、军事之术、健身之术、演艺之术、养身之术等等。武术在历史长河中虽历经朝代兴衰更替,生产出刀、枪、剑、棍、斧、钺、钩、叉等上百种器械门类,产生了少林、太极、八卦、南拳、形意等拳种内容体系,这些庞杂的技能内容历久弥新,围绕着武术技击而从未中断,绵久不绝几千余年。
2.习练者上升的层体制
  唐朝时期,武则天为选拔有武艺的人,遂依照科举制设置了“武举制”,武举制的设立为武术习练者打开了通向上层门户的“通路”,武举制在随后的时代中为各个朝代选拔了许多具有武力卓绝的英才。武举制的产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武术为特色的具有武术技术与军事才能相结合的提升“武人”社会阶层的通道,为武术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平台。
3.武以德显的规训
武术得以存续的根据是武术的技击性,而武术能够长久且生存较好地获得社会认同与认可的是武术的“德”,武术中所具有的对技术规训的“品质”,这种行为方式的显现具象化地对武术可为与不可为做出了具象化地限制。也正是武术中的“德”的彰显才能够较为突出的显现出与西方武术技术诸多不同的所在,也是武术得以修身与修心的原因所在。
4.多元与美美与共
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着崇山峻岭也有峭壁沙漠,有着碧绿草原更有着皑皑雪山,从浩瀚海洋到大漠孤烟,从坦途平原到荒野森林,不同的环境与地貌孕育了不同的生活风俗,也造就了不同的技术体系,以腿法见长的披挂,以拳法见长的咏春,以棍术见长的少林,以剑术为尊的武当,这些不同的技术内容在时空的演变中又产生了不同的技术内容,如太极拳产生了陈、杨、武、吴、孙,各具特色又理为一贯;少林拳融百家之长,而又产生了南少林拳种的诸多体系,广泛分布于东南亚诸国,在各个地区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拳术内容。中国武术拳术的多元形成是相互荣摄的结果,而又创造性地形成了美美与共的共荣局面。
5.宗族制的传承形式
乡土社会的生产生活格局也造就了中国人的宗族制度体系的形成。宗族制度的产生为武术的传承与传播赋予了直接而简单的发展形式。师父传与徒弟,师徒间的关系也演变成为具有“类血缘”性质的父与子的角色,徒弟对师父的推崇与尊敬与父子之间的关系加固了武术传承内容的真实性,这种形式的传承为武术技术的累积与创造提供了更为真实的价值实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