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艺术美


武术的产生不是“为艺术”而创造的,在生活生存的需求下最初的武术必然是以实用杀伤更多的对手而发明。但是在创造演变的过程中,却具有了艺术性。
武术技术作为身体最为直接又简单的呈现,武术艺术必然是人类最早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如大禹征服三苗而舞“大象舞”,又如“朱干、戚然,以舞《大武》”等斧钺之武舞进行的祭祀。陶渊明更是认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简单地道出了武术技术与武术内在美的相互协调的统一。
武术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是同一的,后来才逐渐地有了较为纯粹的艺术性展示以及实用性的区分,或者说是实用性技术需求下的艺术性展示。
当然,即使是实用性的技术,也包含着粗犷的力学之美,以人对美的追求而言,在实用性规范之内的艺术性也就成为后来人对武术的追求目标之一。
从这个意义来看,武术技术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是相伴而生不可分割的。
如武松打虎的乱拳打死猛虎其所展现的人的勇气之美虽然与武术技术毫无关系,但是在搏斗之中所以体现的一切美的形式的塑造必然都是武术技术凝结的艺术性展现。
更何止于武松本身就具有着一定的武术技术能力,在看似杂乱无章的挥拳舞棒之间体现着武术技术的力与技巧的相互协调配合的美,并有着在不同的危险境地之中使用着不同身体技巧的智慧应对。
武术技术的美与展现形式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其展现的艺术形式的美与丑也在一定层面决定着武术技术传承的表达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续性。
由此而言,从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形意拳包括当下我们创造并不断创新的长拳技术形式其所展现的形式存在着诸多的的符合当前人们对技术与思想之美的审美需求。
也就是说当下所能够传承并为之广泛传播的技术内容体系在技术抑或者思想之间都符合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想象。虽然并非其他拳种的艺术展现形式不如上述的内容。
相对而言,其所能够传承与发展,能够更为广阔的范围为人们广泛接受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美的性质存在着必然的内在逻辑关系。
所以说,作为艺术的武术,是武术得以传承长且久远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此处的艺术性不仅表现为技术的艺术性,而且也要表现为武术思想的艺术性。
武术技术的艺术性所能够展现出的在一动一静、一攻一防之间的如少林拳的刚健之美,太极拳的轻柔之美,八卦掌的圆润之美;而武术思想之美在于少林拳中的“禅拳和一”中的通达修禅之道,太极拳中的阴阳合和的和谐、中合之美以及太极拳中的张三疯的创拳之美,达摩东来中国一苇渡江的创拳之美和武术中的“舍我其谁”的英勇之美,“天地立心、生民立命”的使命之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韧之美、“习武立德”的修身之美等。
这些美的艺术形式构成了人们对武术的欣赏与憧憬。是现代人们对武术追求的最基本表达的情感显现与意志的投射表达。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