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获取信息的渠道


「2019年6月29日摄于北京市故宫博物院」
每个人身边可能都有这样的朋友。
你跟他聊一聊最近的一些新闻,发现他很多都不知道,对当前的网络红人、歌星、政策都不清楚。但是,他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显卡、软件、最新的科学技术等。
很明显,他有属于他自己的那一套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且有属于自己的筛选方法。
毫无疑问,这没有任何坏处。每天手机APP的弹窗推送不看也没有任何影响。这让人不得不赞同“这世界就两件事——关你屁事,关我屁事”。很多事儿如明星离婚就是“关你屁事”的事,不知道也没什么损失。
而不断筛选然后缩小自己获取信息源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当前,“时间和注意力都变得极其昂贵”的当下,优化自己的信息源,筛选自己获取信息的途径,让自己主动获取高质量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但从目前诸多的APP和网站来看,想要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很多APP和网站都已经被“垃圾信息”包围了。
举个例子。
我曾经是知乎的深度用户,知乎2011年创建后不久,我就注册账号了。起初,知乎的社区氛围还都很不错,李开复、周源等知名人物会亲自认真回答一些创业、商业类的问题,自此之后多年也一直是知乎的死忠用户,知乎甚至代替了百度成为了我生活方式的搜索引擎。
但后来,知乎慢慢变味了。市面上很多APP和网站开始学习字节跳动公司的推荐算法,知乎也不例外。在首页,知乎把推荐栏放在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推荐栏里的内容大多都是我曾经搜索过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夹杂着数量不少的广告。这些广告也多以美女交友、引导下载APP的居多。
要吐槽知乎App,肯定还有不少的问题。但我作为一个用户,我需要的是干净的界面和高质量的内容。如果没有,那我只能选择分道扬镳。
这里再提一嘴字节跳动的产品。在运营公司的内容产品时,我们大多数时候将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列为获取流量的产品。在今日头条的后台,我们发布文章,将我们的标题输入后,今日头条会提供标题生成器的功能,帮忙取几个更有吸引力、更能带来流量的标题。
今日头条之外,抖音也利用了人性中的“贪嗔痴”。打开App迎面而来的就是惊悚、猎奇,满足好奇心的短视频。我也曾深深被困,下载了抖音后又卸载,卸载后又下载后又卸载了,多番轮动后终于克服了不刷抖音的日子。
身边很多朋友也深受抖音这个App其害。在X上,yihong大哥曾发文说,“今天和一个朋友吃饭,发现他也没有下载抖音”。这么看,抖音确实威力无穷,法力无边。
但认识到抖音、知乎、今日头条这些算法产品的害处后,我决定优化我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重组我的信息源。
我是如何优化我获取信息的方法的呢?
我认为,获取高质量信息最好的方式是摆脱机器和推荐算法的干扰,主动去搜寻和获取。只有主动搜寻获取,并经筛选后的信息,才是高质量的。比如我想了解某个主题,我可以通过Google搜索引擎去展开这个问题,能够找到很多相关的帖子。当然也可以看一些相关的高质量的视频等。有些朋友可能会打开知乎、小红书、抖音和头条App去搜索答案,但在搜索答案过程中很容易会被推荐的内容带走注意力。
经过最近几年时间主动检索的尝试后,我也积累了一些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渠道。这些渠道包括文字、音频和视频,也包括与人交流等。当每天的时间被这些高质量信息的渠道和个人交流、沟通占据后,刷流量产品的时间基本就没有了。
下面我列一下,我目前主要获取信息的一些方式和渠道:
1、RSS订阅和Gmail邮件
RSS是一种复古的订阅方式,但却是精简筛选信息源最好的方式。
我用RSS工具订阅了很多个人博客和Newsletter,我发现订阅的、经常看的那些内容背后,都是所在领域里面真正“热爱”的玩家。这些玩家,不跟热点,只关注自己垂类的领域。读得多了,会对作者本人有更清晰的了解。如果我熟悉作者所在的领域,读TA的东西会重塑、调整我的认知。如果是我不熟悉的领域,读TA的东西也是建立认知的过程。所以,无论如何,收获不小。
目前,我主要看个人博客多一些,但有个问题就是个人博客一般更新都比较慢,所以一周下来其实也写不了几篇,所幸关注的个人博客比较多,订阅列表比较长。杂志、期刊主要看和商业、财经相关的一些,因为和工作有关,所以也相当上心。
使用工具上看,以前有一个Google Reader的神器,后来这款神器软件停止更新。随后,RSS工具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行情,但现在看,国外的用户使用Newsletter比较多,另外基于博客的订阅机制,一个名为Substack的App开始在圈子里面流行。这个App没有推荐机制,是你订阅了哪个博主,会按照领域和时间线有更新。
目前,我主要使用的RSS软件是Matter(web端入口端:https://web.getmatter.com/),这款软件可以在MacOS、iOS上下载APP,也可以在Chrome、Brave等浏览器上安装插件,用起来感觉还是很不错。最近一个小小的发现是,Matter开启了应用收费的模式,好像付费后可以支持文字朗读等功能。看了下一个月好像4-5美金,价格不算便宜。朗读的功能我现在还用不上,后面在使用中再看看。
Gmail邮箱我每天都会打开看看,因为古早很多服务都是使用Gmail邮箱注册的,会顺便看一眼。因为很多是英文,且自己英文水平不咋地,所以说实话很多看不懂。当然,英语还在学习中,会慢慢把Gmail邮件认认真真看。
现在,RSS是我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争取抽时间把我关注的RSS订阅单独做一期分享)。
2、公众号和主流网站、Google搜索引擎
随着公众号的出现,很多个人博客主也逐渐转移到公众号平台上来了,其实用微信公众号读那些个人博客也挺好。所以,最开始的几年也慢慢关注了一些公众号。
但很快,很多公众号上便充满了营销推广文,十分影响体验。一些个人博客为了恰烂钱,写作的时候也开始划水了,慢慢发现能够引发共鸣、个人思考的文章屈指可数,所以后来一度取关了不少公众号。截至目前,我订阅了差不多1000个公众号,但基本上很少打开了。
另外,微信公众号在2023年迎来大改版,订阅流里加入了推荐算法的“看一看”,把社交关系链里的朋友、用户们喜欢的内容也推给我了。但事实上,推荐算法明显影响了公众号整体的内容质量,弱化了订阅关系。所以,除了工作必需外,我已经很少打开公众号的信息流了。
公众号看的比较少了,以前常逛的知乎也看得比较少了,微博也看得比较少,现在反倒是Twitter、Telegram这些平台上订阅了一些号主,他们的一些短小精悍的内容、博文还是挺有意思,至少会让人收藏,再次回看,加深印象。从本质上来说,我觉得Twitter更像是一个看别人生活状态、工作分享的平台。GitHub上,我也经常会看一些人的年终总结。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浏览器的主动搜索。我现在基本上不用baidu.com搜索东西了,主要是整个百度搜索充斥着大量的广告、流量内容,找半天还找不到想要搜索的内容。当然,我也不想把命运葬身给百度,魏则西就是前车之鉴。所以,使用搜索引擎,大家还是能尽量不用baidu.com就不用吧,bing.com就很不错呢。当然学习某个主题和框架,维基百科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3、读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早就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对于我来说,读书最大的价值其实是中学语文老师所讲的一个方法,“多看目录”。目录是整本书的索引,是作者著书立说时的逻辑框架。理解了书籍索引,也就基本上理解了整本书的逻辑框架。这样一来,哪一部分应该重点读,哪一部分可以迅速翻过去……心里也就有底了。
我也打心底里认可我们这位语文老师分享的方法,并把目录作为掌握信息和处理信息最重要的一环。在学校时,我们读书每一本都有索引目录。但毕业后,大多数人其实很少读书了。以抖音、头条等产品成为多数人获取信息的核心渠道。碎片化信息的获取,使得个人逐渐不再对形成完整逻辑框架抱有念想。时间一长,个人知道更多的信息,但对于来龙去脉、为什么、怎么办等束手无策了。
所以,还是得多读书。2022年,读完了40多本书,当然现在只对某几本有印象。2023年至今,我读完了10几本书。
还是要多读一些书才是,古人所云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那么随便嘴上说说的。
4、音频和视频
近几年,以小宇宙App为主的播客开始在中国大陆火起来了。其实,在小宇宙App火起来之前,我就已经是很多播客节目的忠实粉丝,听得比较多的是《锵锵三人行》(现已被禁)。后来也慢慢开始听《日谈公园》、《故事FM》、《硬地骇客》等。小宇宙App出来后,火了《知行小酒馆》和《孟岩》这一批账号等。
音频我主要在通勤的路上听,因为播客的信息密度并不是很高,更多其实是在扮演一种陪伴角色。后来Spotify上线了播客,我把主阵地转移到Spotify,基本上所有存在的播客都可以听,再加上英语听力训练的需求,我也慢慢听一些英文播客节目。在听英文播客节目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国外只要是个比较知名的人几乎都有播客,连我们所熟悉的NBA勇士队球员格林,也有自己的播客节目。
音频之外是视频,我现在看视频,主要以YouTube为主。国内的三大视频平台——爱奇艺、优酷和腾讯视频,很多想看的视频要么搜不到,要么要收费。再加上我也不追剧,所以对当下热门电视剧、综艺并没什么需求。反倒是,我想要搜索什么内容,都会率先尝试去YouTube里面搜索。很多人都说爱奇艺是对标YouTube,但我觉得bilibili跟YouTube更像一些,因为有很多学习性的内容。而且,早期bilibili的内容,大多都是从YouTube上被搬运下载过去的。
即使是这样,目前YouTube上知识类的视频还是占据很大比重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苹果公司召开发布会,都会在YouTube直播。新品发布后,YouTube上会立马有试用、评测和使用教程等,应有尽有。
当然,YouTube上有很多不适合18岁以下年龄的人观看。所以,要做好自我管理。
5、高人和教练
RSS、公众号和网站,一些音频和视频平台,更多是通过互联网,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并顺便扩大了影响力而已。但究其本质,信息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产生的。
另外,作为信息源,“六度人脉”的影响深入人心。我们找任何一个人,最多不经过六个人就可以找到——上到总统,下到任何一个不知名的个体都是如此。当然,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因素,就是每人都愿意共享信息。
这里有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怎样找到第一个人,作为记者,发生任何事件都会找当事人、目击证人等来寻求突破。但我们普通个体肯定没有记者突破、穿透的能力。所以,渐渐地我们就会陷入到固定的一个圈子里。
也正因为如此,随着年纪逐渐增长,我会十分珍惜每一次线下和新朋友见面、认识、建立联系的机会。尤其现在流行“阶级固化”等社会现象,想要向上突破交到新朋友总是很难的事儿。但本质上看,多交一些朋友,破圈去交一些新朋友,多一些获取信息的渠道,总是好事。
就目前看,与比我能级高的人物,聊天交流的机会还是很少。我要想办法去寻找突破。当然,付费去面对面会是一个初期可以尝试的方法。2024年,我会在这一块下更多功夫。
总结
身边一些熟悉的朋友总是说,你为啥用这样的工具?我觉得,这些工具虽然年纪大了,但这也正能说明经久不衰才不会被淘汰。就比如RSS订阅,虽然形式在不断变化,但内容却总是以TA最本真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Gmail邮件,有了互联网时就有了邮件,这个东西我相信会伴随我们一生。目前我订阅的内容感觉还是有些杂,随着年纪增长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是,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所以,后续还会继续重构我的信息源,以期继续指导我人生前进的道路。
如果您有更多获取优质内容的方法和工具,也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谢谢您读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