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商业媒体的未来


「2018年4月13日摄于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山脚」
一篇旧文,更新于2022年9月20日。
现在发出来,只因诸多情况未发生本质变化,但一些情况反倒是变本加厉,尤甚。
同时,也对未来想要进入商业媒体的朋友们,一点点小的提示。
……
距离20大的日子,越来越近。对于商业报道的限制层层加码。很多记者唏嘘抱怨,但无话可说。这一篇吐槽和展望,将聚焦我现在所处这个行业的现状、未来向何处去,以及我自身实际情况和前途的一些看法。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无力感逐渐涌上心头。早间全员会上,领导口头读了一些庆祝20大召开之际的工作规范,约12、3条。
介绍之余,同事们吐槽和抱怨中,夹杂着无力和无奈。
“跨省新闻不能报道;核酸检测、农民工欠薪不能报道;社会舆论热点不能报道;员工负面情绪不能碰;人物大佬的负面不能碰;裁员不能做;国企高管落马判刑不能碰;佛系躺平也不能碰;高继红低级黑也不能写……哦,还有毒教材、华鼎奖,均不能报道。华鼎奖这个名词,在此之前,我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奖项。
当然,这不是只有我们一家面临这样的情况,听同事说,财X曾于几周前就收到上述相关讯息和资料。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头部的平台和公司,肯定早就收到了更详细的书面资料。
越来越多的人都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微信订阅号的信息流里,关于黑恶、黄赌毒、坑蒙拐骗、吃喝嫖赌、被查、落马的讯息几乎看不到了,多的是“喜迎二十大”的文字。大会当前,商业报道被挤到犄角旮旯里了,声量愈发式微是板上钉钉的事儿。36氪、钛媒体和虎嗅,大家情况都差不太多。
在这之前,我们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逐渐熟悉或接受“平台霸权”。一篇微信文章发出来几分钟内就被删,有些文章仅因为触发某些字眼就下线,作者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有些平台会在发微信时先备份一份,或者先发小号上面进行压力测试,这种行为可以说鸡贼,但新时代必然要有新招数。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情况,但现在这种事儿已成为家常便饭,人人都能接受了。
编辑会上,更多的问题是关于转型和攻坚的探讨。
转型什么?做企业服务?做直播带货?好像都可以尝试,好像又都能走通。但如果没有让行业、读者信服的文字,直播带货和企业服务的转化,恐怕是要被耻笑的。
攻坚什么?还是继续做内容。在风险把控提高到历史最高位的时候,仍然靠铿锵有力的文字、对上市公司深度和专业的分析来赢得客户,来获取忠实读者。继而延伸出商业策划、会议活动甚至更多形式的转化。
所以,最核心的还是文字和稿件。
但如此情势下,对商业媒体报道的风险把控、编辑讨论选题的边界、记者操作稿件的文字使用,甚至后端运营评论区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很多记者仍有大幅提升的空间。
业内一些人(为数不少)寄希望于在会议结束后会有限制放宽的可能。首先,寄希望于此是不明智的选择和想法。经历9月底和10月上中旬的“历练”,很多人应该都会熟悉受限时代的文字操作规范。会议结束后,限制放宽反而会让一部分人难以接受。也许,这就是人的病态吧。
我不知道2022年底、2023年,甚至未来的一些年里,商业报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但就目前我短视的眼光来看,商业报道的路很可能会越走越难,越走越窄。
在螺旋式下沉的周期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虽然将商业报道的未来,与多年前传统媒体式微的路径作对比有些过分,但政策的不可抗力只会加剧这个行业的衰落,甚至消亡。
从内生环境说,商业媒体单一的盈利方式,加上企业主动喊出“降本增效”、“共同富裕”的口号,减少在公共关系维护方面的投入等现象,均给目前本就处境不佳的商业报道蒙上了阴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未来,我们这个社会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商业媒体?
一直以来,媒体践行着监督社会的使命。商业媒体,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监督商业、市场经济的使命。
当然,从我浅薄的职业资历来理解看,盛世华年,在千万家市场主体们奋勇争先,做更好的企业,实现员工价值时,更多的读者愿意看到市场上的假恶丑。企业裁员、破产,农民工欠薪等事件被曝光,然后被解决,大快人心。作为记者和编辑,很有成就感。
但在下行周期里,市场环境恶劣,社会戾气风行,更多的读者不愿看到裁员、欠薪这样的消息。因为这种事儿,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而且难以解决。自己有一肚子火没处撒。这个时候的商业报道,其实更应该报道真善美,一些扶持,互相点赞,才是刚需。
说句实话,作为一家商业媒体,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报道。领导说可以多做一些商业策划……两个月会开完了可能还行,但明年呢、后年呢,情况不容乐观。企业下单买服务,首先也得看你的内容不是。
截至现在,我总算对商业媒体报道这个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盛世年华,万家企业都奋勇争先,力争上游,做好自己的业务,链接世界,带动就业。这个时候,媒体监督商业世界的不公平,财报造假等事件,净化商业环境,这责任没的说。
但现在来看,腾讯、阿里这些大厂都进入“降本增效”的地步(但据说腾讯不差钱,财报就能看出来),很多中小企业死的死,伤的伤。在疫情的冲击下,旅游、餐饮服务等更是接连倒下。商业报道在这个时间节点,更应该以”陪腰部公司成长“的态度去报道。
商业环境急转直下,作为个体,唯一能做的就是保住工作,持有现金。和公司经营一样,在乱世拿住现金才是王。现在,谁也不清楚会议之后,局势会不会略显宽松,略有放开。但这不值得期待。
在如此行情下,把这些困难和卡点当作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跑步锻炼,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相信这些都会过去。很多时候,我也将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的一句,“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作为聊以自慰的话。
时代的列车呼啸向前,很多人的命运因此被改变。事实上,唯有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镇定自若的人,才能磨砺成真正的强者。生活和投资一样,乱世有充足的现金,就不会焦虑。但盛世中,股市长虹,谁不会满仓干呢?
涛动周期,只有当自己真正处于周期之中时才会深刻体会到。一般而言,我们都当其为儿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