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这是拿破仑战争以来,欧洲所发生的最大一次国际性战争。
一连打了三年。
最开始是俄罗斯对决土耳其,随后英国、法国等纷纷对俄国宣战,下场参战。
结局是,俄罗斯帝国(俄国)惨败。
在位30年的沙皇尼古拉一世,这个俄罗斯帝国第十一位皇帝,不堪重负意外去世。随后亚历山大二世继位。
既然战争结束了,那大家就开会讨论决定有关俄罗斯的命运和下场吧。
要知道,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前,自拿破仑战争以来,俄国就俨然欧洲大陆地区新霸主,充当“欧洲宪兵”,国际地位那基本到了顶峰,很是强横,谁敢当面不服?
01
1856年2月25日,巴黎和平会议召开。
这会开了一个多月。
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崛起后,在欧洲当大国强国那也是有一百五六十年了,外交手段那娴熟的很。
对欧洲大国们各自心里的那些小算盘,清楚地很。
既然自己是战败国,那就摆好姿态吧。
再不甘,不爽,先得过了这一难关再说。
在欧洲,当时英国和法国算是前列的大国了,是主导这次战后和平会议的国家。
那时的法国,自拿破仑战争以后,他的欧洲大国地位其实并没有完全恢复,虽然在1818年,得以加入英国和俄国主导的欧洲协调机制。
法国一直在找时机,恢复自己的“真身”,拿回属于自己的所有东西:地位、威望、权力。
法国自认为自己才是欧洲权力中心,是个“文明人”,引领世界未来的国家。
他觉得偏居一隅、孤立主义的英国只会冷眼旁观,再突然下场摘果实。
俄国典型的“野蛮人”性格,只会战斗,不懂浪漫,不懂自由主义。
可惜拿破仑时代,法国没能一统欧洲。
英国早就想彻底击溃俄国,因为俄国跟英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经济利益冲突最严重也最大,以及如果不彻底击溃俄国,英国在印度和中亚的商业利益将被阻断。
因此,在英国看来,俄国必须被踩入尘埃里去。
英国想这么下死手下狠手,但法国却不大愿意。
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不意味着要把俄国踩死或踩成重伤。
再说,当初“废”了法国武功,夺走权力地位的,英国也有份。
英国和俄国都不是什么好人,都坏得很。
如果对俄国下手太重,那法国仅凭借自己,对英国可能目前有些吃力。
02
当时参会的,有俄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普鲁士、撒丁王国和土耳其。
各国都派出代表参会:
法国:以外交大臣瓦列夫斯基为代表的使团
英国:以外交大臣克拉伦敦和驻法大使考利为代表
奥地利:以外交大臣鲍尔和驻法大使为代表
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
普鲁士:首相曼陀菲尔
俄国:以著名的外交家奥尔洛夫和俄驻英大使布隆诺夫作为代表。
俄国代表周旋于各国之间。
俄国很“狡猾”,很懂得揣摩人心,很擅长利用英法矛盾。
俄国觉得,既然各国之间有矛盾,而英国和法国又最重要,暗里矛盾最大,那就充分利用。
俄国代表最开始跟法国代表深度沟通,此后也多次秘密接触。
俄国希望利用法国和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的矛盾,达成法俄联盟,挽救外交危机,挽救或捍卫俄国的利益,至少也要将俄国的利益损失降到最小。
俄国采取的谈判策略是:只要是涉及俄国和法国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俄国全部作出让步;但针对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意见分歧或矛盾冲突,俄国坚决支持赞同法国,拒绝、反对英国的意见或看法、要求。俄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法国看到自己“诚心诚意合作”,以寻求法国的帮助。
这种策略太容易被看穿了,但却极为有效,极为高明。
法国毕竟也需要有人“抬”他,特别是曾经的强国大国“俄国”,虽然他一直不大看得起俄国。
这一来,在俄国的积极帮助和大力支持下,法国再度恢复了昔日欧洲大国地位,成为欧洲外交的龙头老大;同样,在法国的积极帮助下,俄国很多利益也得到了保障,并没有被踩到尘埃里去。
03
一个多月后,和平会议终于开完了,结果也出来了,各方共同签订了巴黎和约。
总得来说,巴黎和约是在欧洲当时非常复杂的局势和背景下签署的,和约结果对俄国并不算太差,俄国并没有遭受到严厉的惩罚。
当然,俄国肯定得掉一层皮,出一点血了,比如俄国丧失了在土耳其境内所有的优势,黑海被实施中立化,吐出了1829年占领的南比萨拉比亚地区等。
特别是,以往战败国得赔偿的惯例并没有发生。俄国在这次战败后,并没有被要求战争赔款。比如,1806年,法国和普鲁士大战,法国攻入柏林,最后法普两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的就有约定,普鲁士给法国赔偿1.2亿法郎。
不过,经过克里米亚战争,战败后的俄国自此由盛转衰,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点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