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8年后,美国和中国清朝大概有了正式的民间交往。
1784年,美国商船来华贸易。
对于美国这个国家,以及美国有没有皇帝,有没有国王,当时中国人都很好奇。
1817 年,两广总督蒋攸銛上报朝廷说,美国没有皇帝,只有“头人”:“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贸易事务,任听各人自行出本经营,亦非头人主持差派。”
但则已足以概括出美国主要基本特征了:没有皇帝,只有“头人”、选举产生、四年一换、自由贸易、国家不主持差派。
因为这和清朝完全不一样。
1837年《北亚米利加合郡》说:“此民自主治国,每三年一次选首领主,以总摄政事。今年有一位称元比林,缵承大统” 。这里把美国总统称为“首领主”,还按清朝话语体系说是“缵承大统”。
1838年《北亚默利加办国政之会》把总统称为统领、元首,认为美国没有国主、皇帝:“不立王以为国主,而遴选统领、副统领等大职,连四年承大统……其国之元首为三军诸师船之大元帅……”
1847年林鍼在《西海纪游草》中,也把总统称为“统领”:“统领为尊,四年更代。众见华盛顿有功于国,遂立彼为统领,四年复留一任,今率成例……”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将美国总统称为“大酋”:“二十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
1903年,梁启超访美,他称呼总统为大统领:“美国大统领多庸材,而非常之人物居此位者甚希焉。”
他觉得美国这么多总统,庸才的居多,真正英才、非常之人物当总统的极少的,也就战争时期才出现,比如华盛顿、林肯。
他认为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太多限制,找个勤慎敏直之人,就足够了:“不过一奉行成法之长吏而已,与寻常一公司之总办,其职务正相等。故勤慎敏直之人,即可当此职而有余。而远虑博识,雄才大略,非所必需也。”
梁启超还说美国党争太厉害:“当其竞争剧烈之时,甲党对于乙党之候补者,攻击亦不遗余力。往往将其平生行谊,毛举以相指摘。”
这也就导致真正英杰人士很容易遭到无情攻击,因为英杰人士早有名声在外,竞选总统那就要被无限放大。
20世纪上半叶的比尔德经观察后也说:“一个杰出人物,无论伟大与否,只要供职过一个很长时期,对这个或那个问题抱有过于自信的态度,就必然会树敌,而且敌人多得使他休想当选。”
梁启超对比英国和美国政治体制后,认为英国体制还是要更好一些,“英国但求党员在议院中占多数耳,既占多数,则其党魁自得为大宰相而莫与争。故所争者,非在宰相其人也。美国反是,胜败之机,专在一着,夫安得不于此兢兢也……美国争总统之弊,岂直此而已……吾游美国,而深叹共和政体,实不如君主立宪者之流弊少而运用灵也。”
对于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问题,梁启超认为美国跟中国清朝没啥两样:新总统上台,就换上自己党派的人把持各重要职位,“则一国之官吏,将尽行易人。”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