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恐俄症”,从产生到现在,估计得一千年了。
早期大概是偏向宗教和文化问题,到了19世纪以后就上升到了政治问题。
恐俄症实际显示西方对俄罗斯的敌意、戒心。
这种恐俄情绪大概在16世纪中期就很明显了,特别是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最明显,因为他们跟俄国相近。
在俄国对外扩张之中,波兰王国和立陶宛感受了俄国对领土掠夺的强烈野心。
他们对外说俄罗斯人是“野蛮的残暴之徒,不是基督教徒”,并认为俄国是属于亚洲的,是跟鞑靼人等商定好要来摧毁基督教世界的。
俄国对外扩张过程中,对领土的疯狂掠夺,确实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这对于欧洲那些盘根错节、领土都不是很大的各个国家而言,恐惧确实无可避免。
关键是俄国还很难真正被打败。
即便是巅峰期的拿破仑,率领几十万大军远征俄国,到了莫斯科,也只剩下一座空城,没有完全歼灭俄军,只好返程,但回到巴黎时候,法军只剩下2万人上下。远征俄国失败。
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后,俄国的国际地位达到了巅峰,成为欧洲霸主。
这个时期,恐俄症达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英国。
英国将俄国视为重要的竞争对手,防范、打击俄国的的心思一直没有变化,反而越来越强烈。
当俄军在1848年到处镇压欧洲大革命时,那种欧洲宪兵的不可一世,让英国,更是如芒在背,坐立不安。
于是后来,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英国不听从法国“别太过分”的意见,英国特别希望彻底击溃俄军。
最后俄军惨败。
战后各国签署和约,在英国的强烈要求下,俄国被自废武功,拆除了黑海军事要塞,撤离驻军,放弃了在土耳其的优势,割让了土地。
俄国由盛转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勉强维持一个欧洲大国的地位。
领土掠夺是一个方面,而宗教矛盾却是另一个重要方面。
欧洲,尤其是西欧,一直认为自己是正宗的基督教世界。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对立。
受这种影响,基督教也逐渐分裂,特别是1054年,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开除对方教籍,基督教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和希腊正教。
俄国大概是在公元998年开始将东正教作为国教,信仰东正教,当时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大公迎娶了拜占庭帝国皇帝瓦西里二世的妹妹安娜公主,拜占庭帝国皇帝提出基弗拉基米尔大公皈依基督教的条件。
大概此后,信仰罗马天主教的西欧视俄国为“宗教叛徒”,这大概是一种宗教矛盾冲突。
1204年,反对拜占庭帝国的十字军东征开始。俄国前身基辅罗斯也派兵协助拜占庭军队作战。
俄国在基辅罗斯时期,跟拜占庭帝国,总体关系还是好的。
除了998年当时基辅罗斯弗拉基米尔大公迎娶了拜占庭帝国皇帝瓦西里二世的妹妹安娜公主外,在15世纪下半叶,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徽章、皇室和宫廷礼仪。
伊凡三世于是以拜占庭帝国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自居,认为莫斯科公国大公是基辅罗斯的直接继承人,也是拜占庭帝国的间接继承人。
俄国的这种“第三罗马帝国思想”由此诞生。
当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俄国开始自诩为“第三罗马帝国”。
当蒙古征服了基辅罗斯,统治大概200年后,莫斯科公国崛起并最后推翻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
此后,莫斯科公国不断壮大,对外扩张。
西方基于蒙古的“野蛮意象”和宗教矛盾冲突,对新崛起的大国俄国越发恐惧了。
等到俄国沙皇伊凡雷帝发动25年的立窝尼亚战争,还先后灭了蒙古几个汗国,特别是西伯利亚汗国,俄国一下子变成疆域极其庞大的大国,就像巨人一样卧在欧洲东部,对欧洲虎视眈眈的时候,恐俄症大概成了演变成了欧洲,特别是西欧的意识形态。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