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国怎么看世界三种格局?宰相陆贽最为清醒



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唐朝在应对周边各国时,开始没有以前那么从容。
对于国力在一点点衰退的现状,大唐王朝要怎么处理跟周边国家的关系?
在世界格局中,唐朝对外政策到底是什么?

01
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势力越来越大,不大听从中央号令。
唐德宗在779年即位,成为新皇帝。
唐德宗需要改变节度使权力过大,不尊重朝廷的问题,还需要对付吐蕃、回纥等周边国家。
有一次,皇帝要派军出关平叛,结果因为吃不饱饭导致将士兵变,反而攻陷了长安,唐德宗逃至奉天避难。
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及其他节度使的叛乱时,唐朝还借助了吐蕃、回纥的力量。
吐蕃多次请和,和谈后又多次背刺唐朝。
回纥对唐朝平定叛乱起到很大作用,但也不是免费的,援助代价很高,回纥还在长安为非作歹,甚至羞辱当时的大唐太子。
唐德宗觉得 “戎狄犯塞则击之,服则归之。击以示威,归以示信。威信不立,何以怀远!”
皇帝也知道唐朝不是巅峰期的唐朝了,哪能还遵循之前的老办法,靠超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碾压对方?
难啊。
天下大势变了,那对外就只能适当变通,该拉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就拉下姿态,找周边国家联盟或安抚,无法一味用强,关键是,也用不了强,各地节度使尾大不掉,中央军又没有那么强大。
02
唐朝宰相陆贽,更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形势变了,对外政策同样得变,政策要跟得上形势,哪有什么永恒的策略,重要的是随机应变,“夫中夏有盛衰,夷狄有强弱,事机有利害,措置有安危,故无必定之规,亦无长胜之法……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形变不同,胡可专一。”
他还举了历朝历代的例子,“夏后以叙戎而圣化茂,古公以避狄而王业兴,周城朔方而犬严狁攘,秦筑临洮而宗社覆,汉武讨匈奴而贻悔,太宗征突厥而致安,文景约和亲而不能弭患于当年,宣元宏抚纳而足以保宁于累叶。”
他认为政策跟随时代,顺应形势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对外政策同样得变,“盖以中夏之盛衰异势,夷狄之强弱异时,事机之利害异情,措置之安危异便。”
03
唐朝宰相陆贽根据当时唐王朝所处的国内外形势,唐朝跟吐回纥等周边国家的关系,他站在世界格局的高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他认为,在世界格局中,唐王朝无非三种地位:
1、唐王朝是中心,强大无比,比其他国家要强,那么毫无疑问,其他国家不敢轻易挑衅,而是称臣归心受制。
这个时候,唐王朝就跟他们和平相处,接受他们融入唐王朝文化体系内,“夫以中国强盛,夷狄衰微,而能屈膝称臣,归心受制,拒之则阻其响化,灭之则类于杀降,安得不存而抚之,即而叙之也?又如中国强盛,夷狄衰微,而尚弃信忤盟,蔑恩肆毒,谕之不变,责之不惩,安得不取乱推亡,息人固境也?”
2、唐王朝衰弱,但周边邻国强盛,这个时候,唐王朝打也不一定打的赢,最好是约好同和,保持双方友好关系为上,“其有遇中国丧乱之弊,当夷狄强盛之时,图之则彼衅未萌,御之则我力不足,安得不卑词降礼,约好通和,抵以利以引其欢心,结之以亲以纾其交祸,纵不必信,且无大侵,虽非御戎之善经,盖时事亦有不得已而然也。”
3、唐朝王和周边邻国实力相当,这个时候,双方均势,那就要提前预防,固边设防,保持威慑力。“傥或夷夏之势,强弱适同,抚之不宁,威之不靖,力足以自保,势不足以出攻,安得不设险以固军,训师以待寇,来则薄伐以遏其深入,去则攘斥而戒于远追,虽非安边之令图,盖势力亦有不得巳而然也。”
总之,他对外的核心要点,就是要跟得上形势变化,懂得变通,顺应形势,形势有利,那就抓住,形势不利,那就蛰伏,“乘其时而善用其势者也”,“夫制敌行师,必量事势,势有难易,事有后先。”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