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果战争一方提前得知另一方军队调动情况,那意味着什么?
先机!
先发制人,胜利的钥匙。
01
一战爆发前夕,俄罗斯最高统帅部有两套作战方案。
第一套方案是,如果德军主力集中对付法国,那么俄军主力布置在西南战线,对付奥匈帝国,趁机夺取加里西亚,控制土耳其海峡。
第二套方案是,如果德军主力及奥匈帝国军队进攻俄罗斯,那么俄军主力集中对付德军。
1914年7月,战争爆发初期,德军执行施里芬计划,集中兵力对法国闪电战,另只派了少许兵力用于防御俄军。
俄罗斯随即采用了第一套方案,主打奥匈帝国,另派遣一部分兵力攻打德军,履行对盟国法国的义务。
俄军在平时大概有140万兵力,沙皇总动员后,兵力大概暴涨到540万,大炮7000多门。
奥匈帝国总动员后,兵力大概达到230万人,大炮4000多门。
德军总动员后,兵力大概达到380万人,大炮9300多门。
在这三国当中,总体而言,德军扩军备战十分充分,训练良好,武器弹药等供应充足。
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对德军狂妄地说,叶落之前,大家就能返回故土。
也就是说,大概四个月左右,大家就能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家。
02
开战后,德军西进,主要攻打比利时和法国,同时德奥联军在东线战场跟俄军打响了战争。
东线战场在波罗的海沿岸到罗马尼亚一带地区。
俄军第一集团军,8月17日,突入德国的东普鲁士。
俄军第二集团军,8月20日,经过与德军第八集团军大会战后,越过东普鲁士南部边界,从德军后方大包抄进攻。
东普鲁士由德国第八集团军驻守,大概有1000多门大炮。
在俄军两大集团军的钳形夹攻下,德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普里特维兹担心战败,8月20日晚上,急忙命令德军立即向维斯瓦河下游地区撤退。
东普鲁士由此丢失了。
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大怒,十分不甘心,撤了第八集团军司令普里特维兹职务,任命兴登堡为新的司令,任命鲁登道夫为总参谋长。
这个兴登堡就是后来德国魏玛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
另外,威廉二世还从西线战场调回两个集团军和一个骑兵师,火速驰援东线战场。
03
按理说,兵贵神速,俄军占领东普鲁士后,应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哪能给敌人喘息时间?
结果,俄军第一集团军却进入休整状态,没有乘胜追击敌军。
等德军都早已走远了,俄军第一集团军才慢慢地进军。
这是第一集团军的状态。
俄军第二集团军却太激进,在取得小胜后,误把德军实际只有少量兵力的撤退的部队当成德军主力,不断追击,冒然西进。
这就导致俄军两个集团军之间作战节奏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
他们之间隔着大概100公里的沼泽地带,相互之间缺乏配合。
因为没有实际有用的德军信息,无法找到德军主力,他们陷入困境。
正好这个时候,德军意外截获了俄军的无线电报,基本上完全掌握了俄军的调动情况。
趁他病,要他命。
德军统帅部随即重新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要对俄军逐个击破。
德军计划是,针对慢悠悠的俄军第一集团军,用小股兵力吸引注意力,牵制阻击,同时集中德军主力攻打俄军第八集团军,差不多时候,再集中兵力回转过来,攻打俄军第一集团军。
04
8月20日,德军第八集团军集中兵力和火力,强攻俄军第二集团军的两翼,俄军溃败了。
随后,德军围攻俄军第二集团军中路,俄军无法得到救援,差不多全部被歼灭。
3日后,大概8月29日晚上,俄军第二集团军司令,走投无路,自杀而亡,其残部被俘虏。
随后,德军第八集团军跟从西线战场驰援的两个集团军和一个骑兵师,合力一处,攻向了俄军第一集团军。
在三打一的优势下,俄军被迫全线撤退。
东普鲁士被德军收复。
在东普鲁士战役中,俄军阵亡大概25万人。
德军也由此陷入了两线都是大作战的双线大战之中,脱离了最开始的主攻西线,东线“应付”防御的作战计划。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