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怕敌人反攻,那就做好随时撤离准备。
如果不想被敌人完好无损的夺回,那就焚烧,搞破坏。
俄国在战争中,就曾经这样。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
01
在欧洲著名的七年战争中,俄国站在法国和奥地利联盟这一边。
根据1757年俄国和奥地利的同盟条约,奥地利要每年给俄国大概100万卢布的资助,俄国会提供8万名士兵进攻普鲁士。
等普鲁士战败后,奥地利分得西里西亚,俄国获得东普鲁士。
于是,以法国和奥地利、俄国为核心的联盟成立,后来波兰和瑞典以及萨克森也加入这个同盟。
而战争对手就是以英国和普鲁士为核心的联盟了。
七年战争分为欧洲本土战线以及海外殖民地战线。
在欧洲本土战线,主要是欧洲大陆的普鲁士作为主力对决法国和奥地利等。
而在海外殖民地战线,主要是英国来对决法国。
俄军在战争爆发第二年后参战,战争初期,俄军进展不是特别顺利,在关键点上错失良机或者久攻不下,俄国在大概短短一年内接连换了三个司令。
1759年,俄军在新司令萨尔蒂科夫的指挥下,协同奥地利军队,跟普鲁士军队,进行了库纳斯多夫大会战。
双方都有重大伤亡,但普鲁士伤亡更大。
这对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而言,大会战导致普鲁士在欧洲战线更为艰难。
因为英国军队更多在海外战争,对欧洲战线,英国更多的是对普鲁士予以大量财政资助。
大会战的失利,让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陷入悲观失望之中。
02
1760年10月,当发现普鲁士首都柏林的防御力量薄弱,俄军和奥地利军队趁机突袭柏林,成功攻入了柏林,普鲁士军队军力遭到重创,普鲁士士气遭到重创。
1761年,欧洲战线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普鲁士由战争最开始的接连胜利,转入了接连失利。
而在海外殖民地战线,英国转败为胜,形势逐渐变好。
首都柏林被攻入,普鲁士王国腓特烈二世自然极为震惊,也非常愤慨,随即调集大军准备收复。
更惨烈的战争即将打响。
俄军也意识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将率领大军火速前来柏林大反攻,于是在占领柏林第三天,就很快撤离了柏林。
但在撤离之前,俄军焚烧了柏林城内的普鲁士的大量军需储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俄军的这一举动,让普鲁士雪上加霜,给普鲁士国王及军队造成极大的精神打击。
1761年,鲁勉采夫所率领的俄军又攻取了科尔堡,这是俄军在1758年冬天没有攻克下来的战略要地。
03
普鲁士处于如此境地,仗打成这样,他的盟国英国,也开始唧唧歪歪了,对普鲁士的财政援助也不大乐意了,跟初期哥俩好,积极大量援助,态度差太多了。
国内外形势对普鲁士很不利,国王腓特烈二世觉得自己已临近毁灭的边缘。
但天降大运给了普鲁士。
战争后期,法国、奥地利、俄国所在联盟,内部开始了勾心斗角,分化。
这就给普鲁士喘息之机,得以重整军备,调集兵力,继续作战。
最大的意外,或者说是天大的运气,降落到了普鲁士。
俄国女皇伊丽莎白,这个坚决反普鲁士分子 ,竟然大概在1761年末病逝了。
新沙皇是彼得三世,带有德意志血统。彼得三世是一个亲普鲁士分子,上台后立即推翻女皇伊丽莎白一世的反普政策,转而跟普鲁士结盟,把占领的普鲁士土地归还给普鲁士,还命令俄军转而攻打法国和奥地利。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估计都要笑疯了。
普鲁士压力极大减轻,最后险胜,成了七年战争的大赢家。
1763年初,七年战争结束。
不过,俄国在七年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让俄国国库空虚,但结果,反而没获得什么地盘。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