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被大力推广的沼泽池,绿色且环保,如今为何销声匿迹?


第一,外婆家在70年代建过一个,先挖一直径6米深5米圆坑,用三合土一层一层夯实,再挖空中间,用工分换生产队的牛粪填进去,再买皮管灯头灶具等,工程花费仅次于建三间瓦房。照明相当于蜡烛,勉强烧水,做饭别指望,补贴做梦都没梦到。用了月余,天气变冷后就没气了,就开始废弃了。

第二,农户家用沼气池确实在八九十年代很受欢迎,能源环保生态效益都还可以,国家财力提髙了之后于07、08年对农户进行补贴全面推广,建成之后由于畜禽传染病流行,导致很难成活,没有类肥来源进入,农户小型沼气池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确实浪费了国家的宝贵資金和資源。后来开始农业部和农村能源办推广大中型沼气池,由县农能办专业公司统一建管运营维护,管道进户,以低于天然气的价格售给农户,反响很好,社会效益显著。但由于各种原因,运营公司经济效益不好,甚至亏损,省市能源办为了补贴公司,立项粪肥还田项目,在农闲时,将沼液沼渣运输到农田里喷洒,减少商品肥的施用量,改善耕地土壤肥力,也同样受到农户的欢迎,而且也解决了大中型养殖场的粪肥污染问题,解了养殖场老板的后顾之忧。

第三,沼气只适合偏远地区,那里有大量适合生产沼气的原料,并且环境要求不严,一般农村不适合,沼气那几年大量在农村推广,不知是那些不了解农村状况的人支的招,劳民伤财。除此之外,据小猪场主用猪粪尿自家沼气池长时间使用沼气后,发现气体很臭,炉具使用时间不长,要经常更换,成本高, 附近一般质量的铁器易生锈,沼池清理不易等。

第四,我们家也用了十多年,宣传的时候说秸秆可以放进去发酵,结果放进去一年后出渣时还是原样,有个老鼠可能跟甘蔗叶子一起丢进去了,一年后除了毛掉精光,其他不变,根本就不腐烂发酵。秸秆要想放进去,必须跟猪牛粪一起堆肥充分腐烂后才行。出渣真的是很难操作,时间越久沉积越结实越难出。

第五,盲目推广,百姓不叫好,这就是不接地气,吃力不讨好。沼气是好东西,但土法不可行。应该推广给养殖场,产生的沼气加压罐装,废液废渣生产有机肥。推荐过给种植大棚,但不是很成功,问题多多,百姓不愿用。农业技术方面推出过许多,但坚持下来的不多。如栉杆还田、青饲发酵、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积肥、茶子饼返田、苜蓿草肥田、开深沟等等,只热闹了一阵,不符合实际。

第六,八十年代被大力推广的沼气池,曾是我国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绿色环保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如今这一环保利民的设施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有机废弃物的产量和质量都下降了,导致沼气池的原料供应不足和不稳定,影响了沼气池的产气量和质量。此外,许多沼气池因缺乏有效管理而失去了发酵效果,无法产生足够的能源。其次,新能源的发展也对沼气池构成了冲击。随着科技的进步,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沼气能源,这些新能源更加环保和高效,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沼气池在能源替代方面显得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沼气池的直接经济效益各地差别较大,社会化后续服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农村户用沼气池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甚至被废弃。另外,政策调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调整,沼气池的建设、运营和监管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尽管政府提供补贴和技术支持,但沼气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仍需改进。最后,气温低也是户用沼气池、中小型沼气工程使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时,沼气产气率急剧下降,不能持续使用。

第七,针对以上优缺点,应该统一管理,提高技术。比如全村一个沼气厂,由农民卖粪料,厂子收购,然后供气到户,用户按流量买气。建厂统一管理技术有保障,比如压力大了可以进缓冲罐,还可以脱硫脱硝除臭,冬天气不足可以控制反应池温度,比如用自产的沼气加热等。

你觉得哪一个观点更有说服性?欢迎留下你客观的见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