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个原子核,外面电子包围缠绕,使原子内部空间很空洞,当电子被强太压力和髙温作用下电子逃逸了,原子核成了光杆司令,一个恒星所有的原子都成了光杆司令,这些纯原子核聚在一起就是中子星,它的密度就这到一立方厘米二十亿吨。直白说,二十亿吨重的物质,它们的原子核体积加起来就只有一立方米(没有了外围电子)。
第二,中子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星体和星物质呢?我也看过科普读物之类的书籍,然而在中子星的照片上,它是纯金属陀螺物体,跟本没有什么附属物,那么这种金属陀也许在高速旋转,宇宙中的高能量也莫过于这些金属了,地球中心是地心,地心之区是金属大溶炉了,是完完全的金属溶液,而整个地心也被地球物理学叫做地核,如果地球爆炸,将嘣裂的岩石层和沙土之后,地核的金属性物质和磁性大为强烈,是不是也是一个中子星呢,也未可知。
第三,中子星黑洞都不是宇宙的终极归宿,宇宙的终点是奇点,就是大爆炸那个奇点。宇宙不会无限膨胀,终有一天会达到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极不稳定的,一点点的扰动就会破坏这种平衡,然后宇宙开始大收缩,各种星际物质开始不断聚合,超大质量的中子星和黑洞也开始合并,直到最后宇宙中所有物质都向一点集中,强大的引力摧毁了物质的最小粒子,转化为能量,最后高温高压的能量团聚合为体积无限小温度无限高的奇点,等待下一次大爆炸。宇宙的本质就是新陈代谢,周而复始,无限循环。
第四,很多读者问,20亿吨是怎么称的。其实,在天体中说的都是质量。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与原子核之间有“巨大”的空间,因而我们所看到的物质密度就较小。但,中子星全是由一个个中子无缝组成。根据中子的质量,体积就可以算出中子星的密度,不用称。
第五,中子星的发光是核裂变,所有恒星的星核都是一颗中子星,所有恒星都是星核的裂变而膨胀形成的。太阳中的核反应产生的高温物质是沉入太阳内部还是浮上太阳的表面呢?只有上浮到太阳的表面才能向外释放热量,这是基本的常识,由常识可以判断,太阳中高温的氢是核反应的产物,高温的氢并不是氢聚变的原料。高温的氢只可能是核裂变的产物,所以氢只可能是太阳核裂变的产物,所以太阳核只可能是一颗中子星。
第六,恒星核心的核聚变反应向各维度释放能量,向外扩张或叫膨胀,然而一颗正常的恒星由于内心引力也向内坍塌,膨胀和坍塌相互作用保持平衡,那么恒星就是稳定的。如果核聚变停止了,或者明显减弱,那么恒星会因为引力突然向核心坍缩,如果恒星足够大,引力,高温高压环境下,连原子核都被挤压破裂,质子和中子被挤压出来,质子和电子被挤压到一起形成中子,中子又相互挤压,就形成了中子星。恒星外围物质会因为反作用力向外扩散,形成了超新星爆发。如果恒星质量再大,好像什么伽马射线暴就出来了,中心留下个黑洞。
你觉得哪一个观点更有说服性?欢迎留下你客观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