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Costinel Madularea
来源 | 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城市合伙人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这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故事。
2004年入职罗马尼亚华为公司,成为一名工程师。当时华为在罗马尼亚的业务量并不大,工作了三年,我突然想去追寻生活的更多可能,于是我便离职开始旅行。而当我结束旅行,重新回归职场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了华为,这一次我来到华为荷兰代表处。
我在罗马尼亚出生长大,当我成为荷兰代表处的一名员工的时候,我需要搬家来到荷兰。因此,也可以这么说,我再次成为华为人的第一天,也是我在荷兰这个新国家的第一天。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天的确非同凡响,我直接从罗马尼亚来到了荷兰,直接在客户的办公室里见到了我的主管和我的同事们。至于原因,我想大家也应该知道,因为当时海牙办事处刚成立不久,所以还没有办公室呢!
那时候我们整个团队总共有十几个人,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因为我之前在罗马尼亚工作的时候,曾经来荷兰出差过,对这边的项目和同事们也比较熟悉,现在又加入了荷兰代表处,大家工作在一起,吃饭也在一起,每天朝夕相处,关系特别好。对于我来说,中国同事不仅仅只是工作上的同伴,同时也是我生活上的好朋友,我刚到荷兰的时候,是他们帮我找公寓,陪我去家具店买家具,帮我组装家具。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在客户的公司租了一个办公室办公,离客户距离这么近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可以第一时间响应客户的需求。经过几个月和客户肩并肩的工作,我们逐渐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始得到他们的信任。
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和K客户的核心网相关,该项目是华为在西欧一个重大的突破,是欧洲最早的核心网络项目之一,随着合作的深入,我们团队与客户之间的不同点逐渐显露出来。
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华为与荷兰公司的工作文化是非常不同的。我们的工作文化,或者说中国的工作文化,是“垂直”的,这体现在,你的部门做了一个决策,主管传达了之后,大家就分头领任务,开始执行。但是荷兰的公司则完全不是这样的,他们的决策链是分散的,因而更加“水平”,当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无论这个人的职位高或者低,都愿意表达出来自己的观点,最后大家再形成统一的意见。
这种“垂直”和“水平”的差异,造成的结果就是华为这边经常无法理解——为什么客户做一个决定需要这么长时间?我们有时候和坂田总部这边反馈“项目决定时间需要2年”,总部的同事们百思不得其解。
这背后,就映射着荷兰工作的文化,他们非常注重决定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被确信,每个人都要为这个决定而努力。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个决定是经过每一个人赞成的,后续推进起来也相对会顺利很多。但这样形式对于我们华为是比较陌生的,在大家的认知里,只要和客户主管达成一致了,这个事情应该就没有问题了,大家难以想到这个主管回去之后,还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支持才可以进行这个项目。
分别就中国和荷兰举两个案例,比如:
中国某公司的决策会议:参加会议的人有总经理,各职能部门的中层领导。总经理迟到十分钟,没有人着急,也没有人问为什么,总经理进来后表示由于过于繁忙而来迟希望大家凉解,这种道歉是形式上的,谁都认为领导迟到是可以理解的,没什么不妥。副总经理主持会议,请总经理作指示,他首先肯定了各部门工作的业绩,点名表扬了几个部门领导,至于负面反馈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具体事件,同时指出本次会议是邀请大家谈保险产品创新问题。在他讲话时几乎所有与会人员都在认真记录。接下来是副总经理发言,主要是重申总经理的讲话内容,并一再强调这次会议是多么的重要。然后是中层领导们谈自己的看法,没有人有事先准备的发言稿或计划书,人们做认真倾听状,但很少记录。在会议期间总经理接到一个电话便走出会议室约十分钟。人们变得轻松起来,人事部的女经理甚至请其他人为她的儿子介绍女朋友。会议结束时没有达成任何一致性看法,只是各抒己见。比预计时间推迟40分钟之久。
荷兰某公司的决策会议:荷兰某保险集团阿姆斯特丹总部China desk召开会议,决策内容是如何为中国提供金融人才培训。参加会议的人都非常认真地做了准备,带来了详细的计划书,以确保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会前五分钟左右人们简单地问候,喝咖啡或水,人们之间似乎有些冷漠,没有人迟到。会上每个人都谈了自己的建议,并不对他人的设想进行评论。会议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按事先安排进行,在众多方案中,以投票方式表决,最终的培训方案有设立对中教育基金,为高校提供访问荷兰大学保险系的机会,培训中国保险从业人员等,计划详尽,包括时间、资金、运行办法等。
上面是非常形象的两个例子,跟华为没有关系,但很说明问题。
我是一个罗马尼亚人,我想,我的祖国的文化似乎正好处于两者的中间位置。就我自己而言,我似乎可以完全理解两边的团队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所以很多时候,我在两家公司之间进行协调、传达和解释两边认知上的差异,我想我是客户和华为之间的一座“桥梁”。
作为“桥梁”,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沟通。一方面我要向自己内部解释为什么K公司那边做出决定需要这么长时间,一边还需要推动组织分享有关进展和计划的信息,并让K公司参与任何升级的故障排除进程,而不仅仅是提供最后结果给到他们。因为,在与客户合作的这段时间,如何做到过程与结果的平衡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有这样的收获是因为,我们和客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华为更注重在结果,但客户对过程的关注程度更高。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这边集中力量快速解决问题,排除故障,恢复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营。但是客户这边十分看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双方的交流情况,到底是怎么解决了,我们的进程到了哪一步了,更关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细节方面。
我还记得,K公司的内部话费体系有一次出现了问题,项目组这边集中全部精力,想要尽快恢复计费系统的正常运营。大家一直闷头干活,觉得把问题解决了才是当务之急,忽视了和客户的及时沟通,对齐进度。但是客户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他们认为首先应该找到Root Case,然后再解决其他的问题。客户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确定后续不会再发生这样的问题。
但是,如果要找到最最底层的原因,为此需要多一两天的工期,这样客户的业务恢复就会被延期,出乎我们的意料,对于这样的结果,客户表示愿意等,并且在我们寻找Root Case的过程中,客户明确提出希望我们可以时时沟通,无论我们这边有什么想法,取得了什么进展,都第一时间让他们知道。他们希望华为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能让他们也参与到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了解问题解决的进度。
我们常说“以客户为中心”,此刻我也理解到,尊重理解客户的所想,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我们虽然追求最后结果,但是过程也是不容忽视的,两者需要做到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