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倔强:全员持股、灰度反腐、出走海外……



作者 | 李佳蔓
来源 | 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城市合伙人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任正非曾言简意赅地指出:“华为,要活下去。”
华为要活下去,第一件事“卖产品赚钱”,任正非就想了,“什么是好的产品?它如何在市场中独树一帜?与竞品相比,它又如何能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厚的利润?”
其实在1987年,华为才刚刚起步,那时的他们只能代理其他厂家的产品,扮演着中间商角色。
任正非深知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后华为开始了自己的研发之路,从模仿到创新。
华为进入通信行业,看似巧合,实则必然。20世纪90年代末,当通信行业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时,任正非却已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商机。
这“桩桩件件的事”是华为的“转折”吗?是,但不全。华为这些年不止有“产品转折”,还是“制度创举”;不仅有“战略转型”,还有“应对制裁”。
盘点华为的“步步惊心”,就知道企业从0到1,从1到N会经历哪些事?
01
华为全员持股
是创举还是无奈?
1997年,华为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实行全员持股制度。如今,这一制度被广泛认为是华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为全员持股制度究竟是留住人才的创举,还是缺钱的无奈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两者兼而有之。在初创时期,华为确实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全员持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压力。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如华为,地位尚不稳固。作为一家草根创业公司,华为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ToB业务的支付周期长,产品研发、设备生产和后期服务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此时的华为,家底并不丰厚,资金紧张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的全员持股制度应运而生。华为在内部进行动员,鼓励员工将工资贡献出来,以解决公司的资金难题。而到了年底,公司则根据员工投入的资金进行分红。据报道,在那个时候,华为为了吸纳资金,甚至给出了高达30%-40%的综合收益率。
然而,全员持股制度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华为不得不对这一制度进行多次调整。例如,1993年公司法的颁布,明确规定公司的股东不能超过200人。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华为成立了内部职工持股会,将所有员工的股份装入其中,从而符合了法律的规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为的全员持股制度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激励机制。2001年,华为再次对内部股权制度进行调整,引入了虚拟股票期权的概念。新员工不再派发长期不变的一元一股的股票,而是根据公司的净资产来折算虚拟股。这种虚拟受限股虽然没有所有权和表决权,也不能转让和出售,但它为员工提供了一定比例的分红和公司净资产的增值部分。
华为的全员持股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股权激励机制,更是一种人才管理策略。
任正非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曾说:“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的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对人方面,“除了拿钱激励”,华为越来越觉得需要把“权力关进笼子”。
在华为自主研发的产品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即将商用之际,面临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推广难题。当时,这家尚不起眼的公司发现,大城市的市场已被大通信公司牢牢占据。任正非巧妙地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从偏远的农村和小县城入手,通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抢占市场。
然而,放权给一线带来的效率提升与市场扩张,真的百利而无一害吗?当权力下放,确实有一部分干部被“腐蚀”了,出现了权力寻租的现象。
面对权力的“腐蚀”,华为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通过一次“市场部集体大辞职”事件,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所有市场部员工提交两份报告,一份辞职,一份述职。这一举措不仅是一次组织内部的自我革新,更是对用人机制的一次深刻反思。任正非不惜“大义灭亲”,免去了曾为市场部立下赫赫战功的代理总裁职务,这一行动无疑向全体员工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功劳再大,也大不过组织的原则与纪律。
02
华为的灰度反腐
企业开始好了,不缺钱了,又有“新难题”。
这次华为如何直面腐败问题?
其实,这不仅是企业治理的一大挑战,更是对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严峻考验。1998年初,华为遭遇了一桩震惊内部的采购腐败案—“WB事件”。此事件如同一面照妖镜,让华为看到了内部管理中人性的阴暗面。
WB,一位普通的生产工具与辅料采购员,短短一年时间,竟通过伪造采购需求、盗窃主管审批密码等手段,从华为盗取了高达100多万的钱财。这一事件,无疑给华为敲响了警钟。
然而,反腐并非一蹴而就。
在面对贪污问题时,华为开始琢磨采取一种特殊的反腐政策—“坦白从宽”。任正非曾在演讲中提到,华为鼓励巧立名目作假贪污的员工坦白从宽,退回赃款,便可重新归队。这一政策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那些曾经迷失方向的员工前行的道路。令人震惊的是,这一政策竟然钓上了四五千条“大鱼”,其中包括许多高级干部。
面对这一结果,我们不禁要问:华为的这一反腐政策究竟有何魔力,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员工选择坦白?
答案或许在于华为对人性深处的洞察。通过推行“坦白从宽”政策,华为不仅揭露了大量的贪污行为,更让那些原本可能被开除的员工得以重新站起来,为公司继续贡献价值。这种全面清理的做法有效地切断了贪污的根源,提高了公司的经营透明度和清廉度。
为了保护员工,华为还提供了自我申报机制。员工可以如实申报自己的行为,公司会高度保密申报信息。核实后,员工可以继续在原工作岗位工作。这种保护机制在公司治理中显得相当人性化,为员工提供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直到2003年,“欧洲商报”的一则报道才再次将华为推上了风口浪尖。某位高层领导涉及贪污案件的消息曝光后,立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又掀起了一场反腐倡廉的狂潮。面对这一挑战,华为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而是坚定地启动了针对内部违规行为和贪污现象的专项治理计划。任正非公开表示:“我们必须学习如何识别黑暗面并惩罚它们。”
华为甚至开始步入制度化“反腐”。
各业务主管与流程负责人被要求抓好部门的防腐反腐管理,形成了立体的监管网络和调查能力。华为还建立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系统与工具,提高了经济舞弊线索的提取与分析效率。同时,健全的举报机制确保了信息的畅通和及时处理。
03
国内受限出走海外
这时的华为已经“收拾好”内部,开始展望世界了。
华为布局海外市场,从试探性的小分队出击到全面开拓,再到如今的多业务协同作战。
1996至2000年,是华为海外试水的初步阶段。那时,华为派出小分队,试探性地寻找海外市场的入口,试图摸清客户的门往哪个方向开,这是华为海外市场征途的起点。
随后的2000至2005年,华为开始全面开拓海外市场。他们以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奔赴海外,虽然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最终实现了点的突破。2000年,海外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美元,到2003年,这一数字已经翻了一番,达到10.5亿美元,占总销售收入的28%。这一阶段,华为在海外市场初步站稳了脚跟。
2005至2013年,海外市场逐渐成为华为的主战场。经过8年的奋战,2005年华为的海外销售收入超过了国内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58%。到了2013年,华为更是超越爱立信,坐上了全球通信设备行业的头把交椅。这一阶段,华为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自2013年至今,华为进入了海外全球化阶段。多业务协同作战,消费者业务异军突起,为华为树立了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的形象。早在2011年,华为就提出了生态联动的理念,旨在带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华为已经从为了赚点小钱的阶段,转变为只有胜利别无选择的阶段。
为了稳步发展,华为做了几件关键的事情。一是实施“三驾马车”分离策略,二是启动轮值CEO制,三是创立2012实验室。
然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当前全球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各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华为紧跟时代步伐,提出了“4G改变生活,5G改变世界”的口号。
在华为的发展过程中,任正非的危机意识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总是在局面大好的情况下做出悲观的预判。正是这种危机意识,使得华为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如2019年的实体清单事件。华为在和平时期就开始布局“备胎计划”,成立了全资芯片研发子公司——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这一计划让华为在面对危机时能够有备无患,把一次危机变成了转机。
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打压和封锁,华为依然保持信心。自2019年以来,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华为依然成功签订了超过100个5G合同,赢得了欧洲用户的青睐。这充分证明了华为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那么,对于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而言,华为海外市场开拓之路有哪些借鉴意义呢?
首先,开拓海外市场需要理解当地法律,避免涉外官司。华为强大的法务团队为其海外市场开拓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开拓海外市场需要耐心和决心,不能依靠短视的打法。华为是一家极具战略耐性的公司,能够始终在自己最擅长、最关注的领域坚持下去。
此外,品牌、产品、供应链三者的组合拳非常关键。华为通过参加世界顶级的行业展会、构建灯塔类项目、发起一系列变革等措施,成功打造了强大的品牌认知、优质的产品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最后,如何与客户沟通以及彼此建立信任的关系也是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挑战。华为通过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信任关系,赢得了客户的认同和支持。
华为的海外市场开拓凭借强大的法务团队、战略耐性、品牌产品供应链的组合拳以及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等策略。
04
结  语
在经济浪潮中,华为如何屹立不倒,甚至愈发强大?这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策略调整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灵活性与抗风险的“转折”能力,似乎总是矛盾地存在。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却往往难以抵御大风大浪;大企业稳如泰山,却常因庞大而失之灵活。
华为却能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句话,转折上,华为不仅仅关注规模,更关注自身的强健。
关于华为的“转折”还有第二期,包括华为手机布局与战略转型等,欢迎您持续关注。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