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刹车系统陈珠芳:阿毛哭泣时可以安慰,李一男骄傲时可以敲打,任正非没想到时能提醒一下



作者 | 时  游
来源 | 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城市合伙人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到华为前,陈珠芳和任正非的一段有趣对话:
陈珠芳问:“老任,我还要带什么东西,要不要带铺盖行李呀?”
任正非说:“你什么都不要带,你就带你的洗脚布就行了。”
陈珠芳问:“我礼拜天到深圳,你有没有人接待我?”
任正非说:“你放心,我们24小时都有人接待你。”
有人问:“你们华为把整个人才劳动市场的价格都抬高了,你们去抢人,这对不对啊?”
陈珠芳答:“你也是知识分子,如果没有华为,知识分子的工资永远抬不起来!”
90年代末,有个学生问陈珠芳:“你要是当今的毕业生,你怎么选择单位?”陈珠芳说:看每个人自己想怎么活、怎么过。比如当下的潮流,最好、最舒服、最安稳的单位是大型国有企业,最好是垄断国有企业,但是你得有本事进去,不是靠你个人的本事,还有很多其他个人条件;第二种是公务员“铁饭碗”;第三种,如果实在找不到好的,你就进华为吧,没错。
对于华为的成功,陈珠芳定位自己的工作:拾遗补漏,就做一点这样的事,没做大事。我实在是像一间餐厅里的抹桌子的老太婆,酸、甜、苦、辣都闻到了,但不是掌勺的。我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帮助员工理解公司。
陈珠芳说:
种下品格,收获命运。
人不能一辈子做事,但要一辈子做人。
许多时候在“我爱干什么”,“我想当什么角色”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没有太多的选择自由,但有一件事我们是有绝对的选择自由:那就是把事情做好,以快乐心情面对现实,把手上的事情做到最优秀。
有两类客户:挑剔的客户、识货的客户。
一个真正成熟的职业人,要主动承担起沟通的责任。
故事一:陈珠芳入职华为的故事
1983年-1984年:华中理工大学朱九思校长带了10个系的管科研的副系主任,到深圳寻找合作伙伴,陈珠芳是自控计算机系管科研的副系主任。当时主要是与南油集团谈合作问题。任正非代表南油,陈珠芳代表华中,研究共同成立一家软件公司。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合作项目没有做成。
1985年:陈珠芳从华中自控计算机系调到管理学院担任党总支部书记。
1986年:陈珠芳兼任华中理工大学在广东省招生组的负责人。到深圳市招生时,陈珠芳看望任总,交谈中,他希望我与他一起创业,我犹豫不定,他就对我说:“陈珠芳,现在是中国经济万里长征时代,这个时代从深圳开始,不来你会后悔的。”
1989年:陈珠芳被派到多伦多大学访问,学习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
1994年12月:陈珠芳正在给海南干部班讲课,估计是任总授意郑宝用打电话,他说:“陈老师,老板希望你来华为。”陈珠芳又犹豫了,因为她出去讲一节课也能赚2000块。
1995年5月:任总直接给已经退休的陈珠芳打电话,说:“陈珠芳,你到底来不来?你不来我就请别人了。”陈珠芳想这机会很难得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我马上就来”。
1995年5月19日:陈珠芳把改好的研究生试卷交给教务科,20日就到了华为。
退休后再次走上新职业生涯的陈珠芳内心告诫自己:这回是去打工的,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做好本职工作,不能对不起任正非,不能给他丢脸,千万不能以任正非老朋友自居,与老板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像当年那样与任总无话不谈了。
所以到华为第一站,陈珠芳没有到任正非家,而是到阿宝和郭平家,在他们家里做了一顿美餐。
故事二:人力资源部和人事部的故事
陈珠芳到华为后,以为是管科研的。任总说“科研我们有人管,不要你管,你要管人事方面的,管人力资源”。
陈珠芳第一次听到中国企业里面提到人力资源,用人力资源部来代替人事部。3个月的实习期,一点也不含糊。实习期3700块钱的工资,比其他负责人都低,低多了。
过渡期完了给6000元,陈珠芳被正式任命人力资源部部长。
陈珠芳对任正非说:你不应该让我当正的,应该让曾信富(原人事部部长)当正的人力资源部部长,我起辅助作用,我保证帮好他。
老任正非说:不是这样的,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跟高校领导讲得上话的人,所谓的教授的头衔,去做人力资源工作,将来他要让高校成为华为人力资源池。
陈珠芳跟曾信富说:“曾老师,今天老板这样安排,不是对你过去的贡献不认同,不是的,你一定要相信,老板非常认同你在公司做的贡献,他是这样一种思路,我想我们两个人肯定能合作得好。”
人力资源就开始做事了。其实当时主要是招揽人才,然后就想办法设计好新员工培训的课程。
故事三:梁华加入华为的故事
1995年,武汉工业大学学机械设计的博士生梁华到华为面试。面试的时候,底层有个直接面试的人让他通过了,但部门的头儿没有通过。陈珠芳就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能干的一个人他不录取,最后陈珠芳亲自录取了他。
故事四:华中招人的故事
5月来华为的的陈珠芳,7月左右任老板就要陈珠芳到高校招第二年的学生,我第一次去招聘,一口气叫我招200人。把陈珠芳吓着了,说华中那么大,每年留下来当老师的毕业生也就是五六十人,你要我招200人,好厉害。华为当时才800多人
故事五:东南大学招人的故事
1997年左右,东南大学移动方向研究生班,华为一个都没招到,中央研究院总裁李一男,发火骂人了。第二年陈珠芳和徐文伟(东南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两个人在东南大学唱双簧,开招聘会。最后全班都报华为,学校想留任何一个人都留不住。所以管研究生分配的那个女老师说:“你们华为太狠了吧,把一锅都端走。”任老板是要我们雇一个专机,把这些人带到华为来参观。(招的是东南大学的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把毕业生全收过来了。也不是专机,可能是同时很多学生坐飞机,华为包来回机票及食宿费。后来这些人奠定了华为无线电的基础,大部分都成了无线的火种)
故事六:骂人的故事
华为干部会讨论ISO9000。陈珠芳看了开会的发言,观察华为的干部,给他们贴了第一个标签,感觉都是泥腿子的味儿。陈珠芳跟张燕燕说:“这是一群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张燕燕说:“陈老师,你总结得太好了。”后来有人又说,这是一批高智商的粗人,还有人说这是一群闯进了瓷器店的公牛。
有一次在西丽开干部会,有人提出来,华为这个“骂”文化一定要改,有人说:“陈老师,你知道被骂了以后是什么感受吗?整个晚上想的不是改进工作,而是难受,浪费了时间。”。所以这个文化一定得改,孙总也同意这个观点,就慢慢开始改了。
1995年12月26日:华为每年例行的市场培训,“当我们失去所有的物质财富的时候,只要拥有华为的员工,我们可以再造一个更新的华为。”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陈珠芳老师以这个句话作开场白,开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课题。
1996年7月8日:华中理工大学杨叔子校长等7位老专家、教授来到华为,副总裁郑宝用、李一男、行政总监陈珠芳等主持接待。
1996年底-1997年初:张建国替代陈珠芳当人力资源部部长,陈珠芳当副部长兼总裁文化助理。陈珠芳编写了《企业文化》。
1997年8月:华为企业文化和华为公司《基本法》培训,员工写文:陈珠芳老师,那么大的年纪,站在讲台上讲课,一站就是一下午,天气很热,人又多,教室里又没有空调,陈老师讲得满头是汗,同学们劝她坐下讲,但她为了不影响授课效果,坚持站着讲,下课了还耐心地解答同学提出的疑问。
1999年3月9日:研发系统召开金牌颁奖大会。荣誉部陈珠芳老师说:
这次得奖的是挽救危机的英雄,希望我们以后得奖的是消灭危机隐患的英雄,是不让危机出现的英雄。
这次获奖人员都带着遗憾和反省来领奖,不是谈荣誉,而是更多地进行自我批判,谈教训和问题,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创新最好的机制是团队,个人的潜能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团队的机制中才能发挥出来,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1999-2000年左右:深圳机场来函:我们怀着极不平静的心情向您反映贵公司×××在机场的不文明言语及行为……,贵公司员工大都受过高等教育,象×××先生这样的言语和行为就更不应该。如果他是贵公司的正式员工(打工的也一样)已影响到贵公司的形象。贵公司人事部经理陈珠芳老大姐两次因为行李破损来到我们办公室处理,她态度和蔼,平易近人,给我们留下了敬业干练的华为印象。
2000年9月1日:华为党委组织“研发体系发放呆死料、机票”活动暨反思交流大会,党委书记陈珠芳在大会上指出:在这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时代,IT行业每49天就刷新一次,生存竞争非常残酷。善胜者不争,自胜者强,竞争对手绝对不会在乎我们争强好胜,只害怕我们不能容忍自己的错误;客户偏爱诚实,对我们暂时的幼稚会予以谅解,但绝对不能容忍我们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那些不断自我批判,不断自我超越,不断自我学习的团队才能促使公司核心竞争力增强,才能支撑公司持续生存下去。
2000年12月27日:华为党委组织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欢送海外将士出征大会”在五洲宾馆召开,党委书记陈珠芳首先做动员发言:“提高公司全球性竞争力是公司长远的战略,又是非常紧迫的策略目标。目前我们在国际市场上与世界巨头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在国际市场上有突破性增长。今明两年又是关键性的两年,容不得我们迟疑和拖延。因为,确保成为市场赢家的唯一条件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高效地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国际市场上尚有众多的需求要我们去满足、去开拓。国际营销将士们,你们肩负着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强国梦,华为全体员工的重托和家庭的祝福,即将奔赴七大洲、四大洋,去验证人生的新价值。不要因路远而踌躇,不要因担重而畏缩。全体员工万众一心做你们的坚强后盾,确保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
2002年1月31日:黑龙江移动公司举办高级管理培训班,华为党委书记陈珠芳做“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的主题演讲。
2003年1月4日:第137期《华为人》报,陈珠芳发文《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矛盾在管理艺术下的和谐》。

2005年11月4日:人力资源部陈珠芳老师的一封信《建设国际化的企业文化》。


2007年8月初:陈珠芳老师来拉美给华为哥伦比亚代表处讲课时提过一个倡议,让我们每人学唱一首当地的歌曲或学跳一支当地的舞蹈。
2009年:华为员工霍陈家写文来自一次刻骨铭心的感动:陈珠芳老师的讲课。74岁的老人,虽已白发苍苍,但在课堂上却饱含深情为大家独唱《共青团之歌》,感染了班上所有人。“我看到一位智者是如何面对生活的,陈老师是那么豁达和真诚。她完全可以退守家园,安享天伦之乐,但却以饱满的热情在讲堂上站了四个多小时。我们都这么年轻,有什么理由不活在当下和持续奋斗呢?”
2010年:在华为工作15年的陈珠芳退休。
2010年10月15日:陈珠芳回到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做交流,她鼓励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应多读书,多思考,为将来走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9年9月26日:曾任华为原党委书记、副总裁,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原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年逾80岁的陈珠芳女士回到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开展了以“从亲历到旁观——我心目中的华为”为主题的讲座。陈珠芳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家应养成多读书的习惯。本科学社会科学的同学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读点技术的书,本科学自然科学的需要多读些人文类书籍,融会贯通,才能从结构上读懂业务。”
公司的不断发展是留住人才的最佳方式,必须要让员工感觉公司是有前途的。我退休之后接触了许多华为退休员工,他们刚离开时或许有些怨言,但当下我们再相聚,无人不赞许华为,所以说事业兴旺十分重要。


2023年,陈珠芳发表文章《拥有事业高度的人,都有“同质异构”思维 》,她回忆说:
从华为的经验来讲,要使企业脱颖而出,长盛不衰,一定要建立常规的自我批判制度。刚开始要我搞自我批判,我心里面是很难过的,通不过我自己。为什么?因为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经历过太多,谁有勇气再提批评和自我批评?我几乎都把自我批判给忘了,现在要我在公司里面带头来推动,想不通。
后来我就找理由,说服自己:老板讲的肯定是对的,但还是觉得无法说服自己;又看了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还不能被说服;最后有一篇文章把我说服了,1964年发表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的一篇的文章——《如何防止组织衰败》。其中有九条:第一条就是一定要有充分的人才不断地涌进来。第二个不断的让人才有创造力。第三条组织必须建立常规的自我批判制度。看来我是停留在自我批判的负面印象中,而不是自我批判本身,过去是我们在操作过程中的使用不当。
接下来,我就思考如何来建设一个健康的、总是有正面的、积极能量的,而不是那种负面的自我批判制度?
现在华为内部的理念是:华为能够走多远,就看华为能不能够坚持自我批判。最近华为的中高层干部,面对外部挑战,对于华为的问题揭露得比较深。
有一天有位同事把揭露问题的微信发我,我连续看了三遍,第一个感觉,华为还有一波不怕死、不怕打、不怕压,敢于说出自己意见的忠诚员工,在西方的企业里有人告诫员工,如果你想给领导提他不想听的意见,你得准备一匹马,说完了以后马上登上马,溜开。但是华为还有一波这样的人。
第二感觉是管理者还有很大的胸怀,敢于把家丑公之于众,在心声社区里广泛传播。
第三只要华为人的自我批判精神还能够代代相传,下一个倒下的肯定不是华为。
作为一个老人看到了华为的这种精神,能够坚持下去。我感觉到不怕,再大的压力,难是难,苦是苦,但肯定能过去的。
网上有人评说:
陈珠芳95年退休来华为,可能年纪比任正非还大几岁,能和任正非说上话,陈珠芳还能给任提建议,总结修改价值观。陈可以说是华为的人文核心,也是刹车人。陈珠芳老师完全退休后,华为就失去了这个角色。后面就没人能胜任这个工作了,思想体系也没人能和任说得上话了,都是在任的思想上做注释。
秩序和规则需要价值观来弥补,否则就会僵化低效。即使勉强有几条价值观,也只是挂在墙上。
陈珠芳老师用自己魅力,和构建的文化体系,给华为带来温情,平衡了一部分狼性。
陈珠芳类似华为的刹车系统,阿毛哭泣的时候可以安慰,李一男骄傲的时候可以敲打,任正非没想到的地方,也能提醒下。
后面就没这个人了,都是踩油门的,高调,兴奋,甚至张狂,目空一切。一松手就吹牛逼,一卡脖子就翻白眼。
就是后面的董事长孙亚芳,也不是这个角色,孙也是狼性,没有陈珠芳那种娓娓道来的慈祥感。
后面理工男们上台后,缺乏人文熏陶,导致企业更酷烈,在战略执行,行业共存,员工管理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以前华为这辆车是累,现在不仅累,还有些迷茫。
任正非以《六韬・龙韬・立将》赚陈珠芳:
不以三军为众而轻敌;
不以受命为重而必死;
不以身贵而贱人;
不以独见而违众;
勿以辩说为必然。
参考阅读:
1、田涛采访陈珠芳
2、陈珠芳《拥有事业高度的人,都有“同质异构”思维 》
3、陈珠芳《资本雇用知识,还是知识雇用资本?》
4、陈珠芳《认清时代变迁,重新定义企业功能》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