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爱研所Lab外籍主任:从用筷子到融入华为文化



作者 | Victor
来源 | 心声社区、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城市合伙人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Aleksandar Milenovic是华为爱尔兰研究所智能网络创新实验室主任,同时担任ADN(自动驾驶网络)的首席专家,专注于自治智能体、多目标自适应决策和电信基础大模型技术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网络自优自愈业务。他在电信网络O&M(运营和维护)以及EMS/OSS(网元管理系统/运营支撑系统)产品研发方面拥有20多年的丰富经验。
01
被一个充满理想的团队吸引
问:听说您挺喜欢写作?
答:是的。但坦率地说,我不善于讲故事,因为我是个喜欢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的人。不过,我还是决定尝试一下,因为我的故事可能会对一些同事有用,特别是对那些在我们ERI(欧洲研究院)工作的外籍同事有用,希望我的故事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并掌握如何驾驭这种差异。
问:您和华为的故事是如何开始的?
答:说来话长了。二十多年前,我们全家从东欧移居爱尔兰,因为我要就职于当地的一家欧洲大型电信设备制造商。最初,我只想先试着干上几年,看能否适应这种全新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习惯了这里的气候——爱尔兰的雨量很大,这里的晴天很少,阳光很宝贵。我爱上了当地的饮食,包括各种形状和做法的土豆,比如薯片、土豆泥等。渐渐地,我适应了当地文化,还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和他们一起学习成长。于是,我决定在爱尔兰待下去,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问:后来发生了什么?
答:我在前面提到的那家电信设备制造商从事开发工作,一直干了十五年,成为首席架构师和网络管理架构专家。我是如何被华为吸引的呢?说来挺有意思。
那时,我对华为知之甚少,只听说这是一家成长很快的公司。有一次,我在一场行业交流中遇到一些华为的员工,他们对产品雄心勃勃的愿景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基于云的服务和网络管理系统,是华为今天某产品组合的前身。他们还问我是否愿意加入他们,我非常兴奋,因为我看得出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团队。如果我能加入,所积累的技能和知识就有了用武之地。
经过考虑,我决定接受新的挑战,加入华为!时至今日,已经过去八年了,我高兴地看到华为和以往一样雄心勃勃,无论在商业还是技术领域,对突破的渴望和追求仍在持续。
问:加入华为后,您感觉如何?
答:加入IRC(爱尔兰研究所)后,我感受到同事们热情的欢迎。我的第一个角色是技术规划专家,负责洞察ICT行业,规划关键技术,确保这些技术在新产品中落地实施。部门还给我安排了一个中方助手,帮我和中国同事更顺畅地沟通。我认为这种做法很好,便于像我这样刚入职的外籍专家更快适应工作,因为融入新文化是需要时间的,沟通、理解和信任至关重要。随后,部门还安排我参加了NEO(新员工入职引导培训)。
NEO对我非常有帮助,使我更好地理解了华为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并充分研讨这些核心价值观,并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践和应用。
顺便说一句,有些新员工可能不会马上意识到NEO的重要性。我想,如果等他们入职三到六个月后再参加NEO,也许效果会更好。因为经过几个月的“摸爬滚打”,他们有了亲身经历,再有准备地去参加培训,可能理解会更深入,学得也更快。
02
学会在多语言环境中自我导航
问:最初的阶段,会有文化差异方面的不适应吗?
答:记得我第一次去开会,会议开始后,我发现虽然与会者的语言各异,有说汉语的,也有说英语的,但几乎不影响彼此交流,这让我很惊讶。
还有一次,我在某次会议上给领导做技术汇报,与会的还有些中方专家。当我的宣讲环节结束后,与会者问了我几个问题。随后,现场的讨论切换成汉语,专家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可惜我一句也听不懂。尽管中方助手在会后迅速给我总结了讨论摘要,将与我相关的讨论内容予以澄清,但我仍然心有疑虑:大家信任我吗?对我的汇报有没有意见分歧?我挺困惑。也许这就是文化差异吧,我必须学着去适应。
不过,在这个多元化团队待得时间越长,我越能感受到团队对我的善意和信任。这让我的困惑渐渐消除,也更适应于语言的转换——这其实只是语言习惯的问题。在一个英语不是唯一工作语言的团队中,我需要学会在多语言环境中自我导航。无论用英语还是汉语,最终目的都是更准确、更高效地传达我们的思想。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也成为拉紧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纽带。如今,我甚至主动向中国同事建议,开会时可以说中文,以方便沟通,我也跟着学汉语。
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需要时间,过渡的速度因人而异。文化差异会影响职场沟通,理解和管理这些差异对于创建高效和多样化的团队至关重要。
问:您是如何看待华为文化的?会有和您个人想法发生冲突的时候吗?比如,加班?
答:来华为之前,我曾在另一家欧洲大型电信设备制造商工作,它在行业里也算是“领头羊”了。但对比来看,我发现华为有一种独特而成功的文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华为对快速交付高质量结果的坚定承诺。尽管华为最初并非云计算或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的领导者,但它行动迅速,坚持以结果为导向,最终后来居上,成为这些领域的领导者。
关于加班,华为更关注有意义的创新和突破,而不是单纯消耗时间的无意义加班。创新工作是需要战略思维和深刻反思的,而不是像机器一样重复式、无意义的劳动。因此,我接受加班,这与我个人并没有本质冲突。
我观察到,华为正在逐步融入战略思维,以巩固其在行业的领导地位,强调了深刻反思和为实现战略而努力分配时间的重要性。我相信,华为的文化将会帮助我们缔造更多的精彩。
问:能否分享一下您和团队,特别是和中方员工互动的一些故事?
答:我想分享我在中国的一次有趣经历。刚加入华为时,我第一次去深圳出差。一位中国同事邀请我去了四川餐馆吃午饭。我点了一碗面,但低估了它的麻辣程度。餐厅只有筷子,没有叉子,我努力尝试用筷子夹起面条。对我而言,用筷子是一门新技能,我也低估了它的难度。无论我怎么用力,都很难夹起一根面条。
中方同事耐心地教我如何用筷子。我感觉胸有成竹,终于夹起了一根面,但一不小心,又把面掉进了汤里,热辣辣的汤汁溅到我的眼睛里,眼睛瞬间就红了……这个小插曲让我记忆犹新!
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看来,融入新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后来,我主动练习使用筷子吃饭,中方同事夸赞我有很大进步。在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是用筷子,还有中文、沟通方式、饮食等方面,都有很多有趣的知识。总之,无论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专业知识,都必须主动去适应新的企业文化,因为它蕴含了很多积极的因素,决定我们能为团队做出多大的贡献。
问:有哪些积极的因素?您是如何发现的?
答:随着我深入各类项目,我开始注意并欣赏华为文化里一些积极的方面,它们指引我瞄准正确的方向,稳健地取得有价值的成果。有人称之为经典的战略规划与执行,我认为关键在于执行。例如,项目Charter(业务计划书)以及TMT(技术管理团队)的评审流程,都有助于发展强大的华为文化,推动团队遵守承诺,聚焦交付。有时候,项目工作范围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些麻烦,但只要你遵从流程,交付成果就会得到认可和激励。虽然这个过程绝非易事,但最终结果是有益的,也有激励性。
03
正确看待和处理“反馈”
问:除了前面谈到的几个问题,还有什么需要适应?
答:还有就是获取反馈,这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改进至关重要。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儿,那就要多与大家沟通,通过别人的反馈来自我改进。
有时,你得到的反馈是直接明确的,一针见血。我所接触过的很多优秀管理者都采用这种沟通方式。无论你有什么文化背景,如果你愿意,接受这种反馈是你提升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也能帮你和同事之间建立信任和承诺的纽带。
有时,反馈是含糊的,不太直接。对多数欧洲人来说,要仔细琢磨“字里行间”隐含的信息,尤其是面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时,挺费脑筋。
再有时,没有反馈。但我认为,没有反馈本身就是一种反馈。
问:挺有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
答:在欧洲,如果对别人的问题不反馈,会被认为是漠视或不尊重对方。我身边有些欧洲同事就是这样,当没收到反馈时,就误解别人不尊重自己,而陷入内心挣扎,进而挫伤改进的动力和积极性,甚至产生抱怨。
但是,我建议他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收到模糊的反馈?或者没有反馈?难道别人不知道反馈对你的绩效提升很重要吗?
得不到反馈的原因有很多。据我观察,同事们不是不尊重你,而是可能太忙了,没顾得上反馈,或者还没考虑好如何反馈,所以就暂时先不反馈。解决的办法很简单,自己主动一点,积极推动他们反馈,给他们分配高质量的时间来思考,再给你反馈。

与IRC同事在一起(右五为受访者)
问:您是如何主动推动反馈的?能否分享一个故事?
答:入职三年后,我被提拔为IRC的SNI(智能网络创新)实验室主任,聚焦ADN(自动驾驶网络)技术研究。ADN由华为率先提出,其灵感源于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复杂的电信网络自运行、自配置、自愈和自优化,以降低网络管理运营成本。
当时,我领导一个架构师虚拟团队,为ADN的下一代平台NetGraph制定系统架构,团队成员分布在爱尔兰和中国。
项目组成立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了几个星期,分享了对平台所涉及的范围、能力和职责的初步想法。有人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团队成员和利益关系人要花时间来思考如何制定和给出反馈。当时,我感觉到反馈进展比较慢,而且成员分布在不同时区,在时间管理上面临挑战。
因为多数成员在中国办公,于是,我申请去中国出差,在总部待一段时间,与利益关系人和同事们直接接触,推动大家反馈。事实证明,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利益关系人有着不同的期望,我们必须充分吸收和消化他们的反馈。一方面,领导们感兴趣的是能够创造商业价值的愿景。另一方面,技术专家感兴趣的是细节——技术如何转化为产品。过于追求领先的愿景可能会导致交付延迟或技术偏移;反之,过度专注于产品,也会导致未来愿景和研究方向不清晰。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聆听各方反馈,充分沟通,整体把控,输出最终方案。
待在中国的一周内,我们取得的成果比之前一个半月要多得多。显然,开放性问题的直接沟通有助于推动大家聚焦、思考、分享并积极为我们的架构做出贡献。最后,我们一起向负责平台开发的领导做了汇报,并得到了明确、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反馈,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大家也更有信心了。
04
鼓励分享,汇聚全世界优秀人才
问:公司很重视“本地化”,在您看来,本地化政策落地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答:我认为本地化政策对公司本地的业务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本地员工管理。通过实施与当地文化相匹配的人员管理政策,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帮助业务成功。
我个人认为,如果有些本地实验室更积极地参与甚至负责某些业务成功的指标,比如,去评估部门创收、增长的成果,而不仅仅是看支出,这也许会更好地激励本地资源规划,从而提高本地化率,优化人才结构,并促进华为在当地和全球的业务增长。
问:您的团队成员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在团队管理方面有何心得?
答:为客户创造价值,我们就要融合各种能力和专业知识,将ADN愿景与客户价值联系起来。在我们实验室里,有来自中国、欧洲和其他国家的很多同事,在文化差异、沟通、信息共享和工作方面依然面临很多挑战,特别是在相互理解方面,因为来自不同领域的“技术语言”并不完全一样。但作为团队主管,我有信心能促进大家互相帮助,以实现更大价值。
首先,出发点要透明,即鼓励分享挑战和经验,当然,也要相互给予建设性的反馈。我们的核心团队涵盖了不同国家的资深专家和同事,除了日常技术讨论之外,还围绕团队遇到的各种挑战,一起讨论解决之道,特别是如何有效地获取反馈,有目的地不断改进。
问:作为外籍专家,要在华为更好地适应并发挥作用,从专家本人和公司视角,您分别有什么建议?
答:这个问题,可以分成“适应”和“发挥”两个关键阶段来谈。
首先,是在刚刚加入公司的“适应”阶段,一般是在最初的头两年,公司可以提供全面的培训计划和各种支持,帮助新员工顺利融入。这能使很多外籍专家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有序地带入公司,并适应公司。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公司对我们专业技能的接纳和认可。
接下来是“发挥”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特别是在像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技术变革从未停止,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所带来的专业知识已经不再完全符合公司当下的需求。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保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态度,保持一定的敏锐度,跟上技术的发展步伐,方能更好地适应每个阶段,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问:您还有哪些要与我们分享的感想?
答:公司的文化一直在不断演进。我来公司已经八年了,我能感受到这种演进,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我认为,定期总结,并留意观察身边的变化,会很有用。另外,我想强调的是,领导力也很重要。我建议人力资源部、业务部门或机关层面,应该开始思考如何向更具领导力的思维模式转变,更多地关注新思想、突破以及它们对市场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深入的思辨,给大家充分的时间来思考,而不仅仅是埋头苦干。
我还注意到,高校对华为文化的演进也产生了影响。许多中国大学也在倡导上述理念,我能在学术界感受到这种趋势。我希望我们的文化演进能够覆盖到这一块,这也有助于华为文化的传承。
05
滑雪、象棋,让我忘却烦恼
问:这八年来,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
答:2021年,SNI实验室荣膺IRC最佳团队,这是我加入华为后最骄傲、最难忘的时刻!大家都为此感到自豪,这说明我们一路携手走来,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2022年,我又获得了金牌个人奖。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贡献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团队的表彰——这是由一群技术专家和优秀员工组成的生力军。我很幸运能和这样一群人一起工作,这是我的动力,也是我喜欢这里的原因。

Aleksandar(右)获颁金牌个人奖
问:能否分享一下您的业余生活和爱好?家人给予了您哪些支持?
答:以前,我很喜欢打篮球,可后来膝盖受伤了,就放弃了。近几年,我爱上了滑雪。从雪面上飞驰而过,可以感受到风速和重力带来的刺激,让人忘记一切烦恼。滑雪是我们的一项家庭集体活动,我很享受和家人一起去滑雪。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美妙的时刻。我们一起去山上,亲近自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自由而美好。
我的家人非常支持我的爱好,他们同样很支持我的工作,让我心无旁骛地投身工作,我对此非常感激。对了,我还开始学下国际象棋,象棋博大精深,蕴藏着很多智慧。你可以在chess.com网站找到我的影子,我偶尔也会和同事们杀上几局。
问:您对未来有哪些展望?
答:这是一个没有结束的故事,我将带领团队一路前行,瞄准技术制高点,继续寻求反馈,不断学习,并制定行动计划,改进自己。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