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伍国平
来源 | 华为人、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城市合伙人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你希望别人记住你的哪个title?”
“我是一个设计师,每一个设计师最想让别人记住的是成功的产品。”
“你觉得自己有棱角吗?”
“没有以前那么锋利了,但我还有自己想要坚持的。”
“作为设计领域的首席专家,和一般的设计师有什么不同?”
“没啥不同,设计专家就是老的设计师,试过更多错,有更多经验而已。”
和伍国平对话,总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他看起来沉稳、安静,总是礼貌得体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但点到即止,绝不废话,像水墨画里的“留白”,给人一些遐想的空间。他还有一种坦诚的直觉和新鲜的感受力,一种可贵的“老男孩”般的天真。
他的工作室和想象的不同,只有一张办公桌和一排书架,简简单单,没有太多装饰。桌上随意铺放着几本书:《价值》《伟大的柯布西耶》《詹姆斯·戴森创造之旅》……“我看的书比较杂,对艺术和建筑比较感兴趣,也会关注管理经济学,还喜欢听脱口秀。”他淡淡地解释道。前两天刚得了流感,他看起来还有些许憔悴,嗓子也有点嘶哑,但谈起设计眼睛依然闪烁着光芒。
他很忙碌,大大小小的会议以及和合作伙伴的沟通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但是他会逼自己主动抽离出来,留一些空白:在出差的间隙去看一场赵无极的画展,假期去爬山徒步,找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放空,努力挤出时间给女儿读绘本故事……
书架上醒目地放置着一把木工刨和一辆车的模型。他拿起木工刨比划了一下,说:“这是我多年前去景德镇考察陶瓷材料的时候买的老物件,当时我们想要把超强微晶陶瓷用在手机设计上。”
多年来,手机设计团队一直寻找不同的创新路径,从体验创新、摄像头的布局设计,到颜色的选择,再到材质的变化,希望每一代产品都能有惊艳之处。为了给我们一个直观的感受,他拿出了多款参与设计的手机模型:从最早的贴牌手机,到后来为大家熟知的P6、P8、P20、P30、P50、Mate S、Mate 10、Mate 50……
作为华为Fellow、创新设计领域的首席专家,他已经创造过足够多深入人心的作品,但在AI语境下,如何基于全新智能场景及新材料工艺进行创新,定义未来终端新形态和新体验,支撑终端产品设计竞争力持续领先,他才刚刚启程。更多故事等待揭晓。
以下为我们和他的对谈——
01
希望别人记住作品,而不是记住我
问:您设计过很多经典的作品,如D1、P6、P20、P30、Mate 9、Mate 10、P50、Mate 50……你会如何介绍自己,希望别人记住哪些title?
伍国平:我没有什么title,就是一个设计师,想要做一个好产品,一个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好产品。每次看到大家在使用我们设计的手机和产品,我就觉得特别开心和满足。
参与设计的部分产品模型
问:十年前您说过,设计是您的信仰,今天的答案会不同吗?
伍国平:还是一样的。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设计最关键就是三个词:格物、认知和感受力。什么是格物?指的是设计要回归本源,对消费者有认真的思考和理解,对每种材料和工艺有深入的思考,把每一个细节吃透,而不是浮在表面。认知,是涵盖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对整个行业的认知。而最终我们要忘记所有套路,回到感受力上,用产品设计及产品体验打动消费者。
问:怎么定义设计的好坏?
伍国平:有三个基本评价要素。首先是商业成功,我们不能只是做一个好看的设计,那不是工业设计,而是艺术品,工业设计要能和绝大多数消费者共情。第二,有能够传承的基因,做完一代,下一代产品还得有延续的“魂”。第三,好的设计,行业自然会借鉴和跟随。
问:谈起华为旗舰手机的设计,您觉得不得不提的作品有哪些?
伍国平:我觉得不得不提的有早期转型的P6,中期的P20、P30和后期的P50。工业设计除了天马行空,更要脚踏实地的产品化。
2004年加入公司后,我从手机设计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画图、去油漆厂调颜色、出差工厂解决色差问题等,后来管理CMF(颜色、材料及表面处理)量产团队。这些岗位的锻炼,让我对每一种材质有什么特点,每一种工艺材料的厚度是多少,每一种器件要占据多大空间等做到了心中有数。P6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我翻书时的观察——纸的曲面,很轻很薄,既有文化的承载,也有情感的连接,给人轻盈优雅的感觉。它的成功,并没有用到多么高级的工艺或者是多么好的器件,只是各种要素的最优解。
从P6开始,消费者似乎开始慢慢觉得华为对美开窍了,但其实我们还有差距,直到P20,才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在美学上找到了卡片机的语言,打破了原有的设计秩序,让美和摄影成为了P系列最大的两个特点。
这个“打破”包括对logo和摄像头排列方式的突破,也包括对苹果所引领的金属材质的突破。
每一款手机的诞生,都是经过精雕细琢,其间伴随的PK、争论从未停止,我们也在不断自我批判中寻找突破口。拿P20为例,设计方案经过了5轮以上的PK。最初,卡片照相机的设计元素并不是公认的最优方案,我就一轮又一轮地去说服,天天往模型厂跑,把模型的精致度越做越好,用“眼见为实”的效果增加说服力。最终,在继承P系列的核心DNA之上,P20系列将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引领了技术和流行的潮流。P20的极光色成为渐变色在手机玻璃背盖材质中的首次呈现,也是P系列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颜色之一。
问:您怎么看待过程中的PK?
伍国平:设计要提前2-3年去大胆设想、寻求突破,满足的不是消费者当下的需求,而是未来的需要。应该说,在设计提案上,团队的良性竞争很有必要的。不同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更多优秀的设计。领导的商业判断和战略判断,我们会听取,但作为设计师也要有自己的专业判断,该坚持的时候坚持,不是对领导负责,而是对消费者的最佳体验负责。
我们的产品最后面对的都是消费者,因此必须从消费者视角去思考产品和设计,多听听消费者不好的声音,直面消费者的质疑,这是我们一定要接受的考验,让子弹飞一会儿,我们就脚踏实地去干。
02
设计师,不能丢了感受力
问:还记得您第一次对画画产生兴趣的那个瞬间吗?是什么场景?
伍国平:我记得小时候的一个画面。有一年,我的家乡——湘西南边陲的新宁县迎来了初雪。雪花从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落下来,飘舞,旋转,跃动,落在树枝上、屋顶上、群山间。我站立在雪中,沉浸其中,看着一切都被银白色的静寂覆盖,皓然一色,不着浓墨,仿佛置身于一幅清奇静谧的山水画中。一种想要把画面定格下来的冲动在我的心头涌动。
于是,我开始画画。但父母和老师觉得画画是不务正业,不让我画,我就偷偷地在学校画,对着小人书,画西游记、三国演义。高中后,很多同学都找我画明星肖像,比如郭富城、刘德华,同学们都争相拿去收藏。
到了湖南大学读设计,我完全进入痴迷画画的状态,可以一整天不吃饭就待在画室里画画,在外面写生也是一投入就忘记吃饭。那时,我去了黄山、宏村、凤凰、岳麓山等地方写生。徜徉山水间,各种心念与奢想都会顿消泯灭。那是我人生中非常快乐的时光。
问:现在还有这样的时刻吗?
伍国平:我很久没有画画了,每天更多是被繁忙的工作推着往前走,很容易陷入一种麻木而困顿的状态,但我还是会努力跳脱出来,给自己留一些空白时刻去思考,以保持对审美和设计的感受力。
2015年,我去青海的茶卡盐湖旅游,当水天一色的景象呈现眼前时,我心中的震撼无以言表。天连水,水连天,我仿佛进入一个超现实的梦境、一个纯净空灵的世界,时间都停止了。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尘世的纷扰,只有一片宁静,一份纯粹。在这种环境下,人是会自省和反思的,臣服于大自然的辽阔和玄妙之中。这个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我渴望通过产品还原出来,让消费者也能感同身受,后来经过两三年的不断尝试,成就了P30的“天空之境”颜色,并触发消费者对“自然与科技之美”的共情。
之后我们的很多设计也是努力和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如近几年团队的作品:Mate 40系列借素皮设计赞美胡杨之美,歌颂“坚忍不拔”的胡杨精神;Mate 50系列讲述硬核抗摔技术,致敬不断攀登向上的昆仑精神;Mate 60系列以雅鲁藏布江为灵感,致敬奔腾不息的力量。
问:怎样才能从设计师成长为设计领域的专家?
伍国平:设计专家就是老的设计师,是试过更多错的设计师。现在的年轻设计师比我们过去优秀得多,未来都会成长为专家,甚至是顶级专家。我只有一个建议:设计师千万不要只是做自己喜欢的设计,这是很危险的,一定要做让更多消费者共情的设计。我们传递的其实是情感价值,而专家要做高端产品商业形象的建立者和情绪价值的持续创新者。
赵无极、吴冠中和朱德群都是同学,但从不同路径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美术史上声名赫赫的三位大家。设计师也是一样,前期我们可以先去学习优秀大师的东西,但是最后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我非常希望新一代的设计师能够“跳”出来,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挑战权威。
在终端首席专家研讨会上分享
03
创新思考,定义数字时代的美学
问:“5·16”事件后,您和设计团队面临什么新的挑战?
伍国平:“5·16”事件后,由于先进芯片工艺不可获得,手机业务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持续通过系统工程及设计创新来提升产品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为手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间涌现了Mate40系列夏/秋日胡杨、Mate50系列昆仑破晓、P60系列洛可可白、Mate60系列同心设计等一批惊艳的设计作品,新生代设计师也通过历练快速成长起来。
两年前,设计团队做了新的分工,我开始参与智选车的设计。其实你也能看出来,我很内向,话不多,平常开会我都很少讲话,要带领这么一个新团队,我的压力很大。刚开始接手时,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踩稳一步,再迈一步,可能生性骨子有不服输,敢于挑战和打破常规的特质,所有困难也能迎刃而解。在设计上,我的观点会很犀利,但做管理需要更多的协调和平衡,我也在不断调整自己。去年我们的压力是最大的,年底发了智界S7和问界M9,才稍稍舒了一口气。
问:经历这些挑战后,您对设计有了什么新的领悟?
伍国平: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定义数字化时代的美学。举个例子,以前的汽车可能只是一个工具,设计要体现其动力强大、充满力量,但现在智能汽车开启从动力到算力的转变,“心”从以前的发动机变成了超算芯片,“形”也应该从以前的体现“动力”进化到体现“智能”。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加速,未来AI语境下,它可能更像是我们的家人和生活伴侣,需要凸显智慧和亲和力。
在智选车上,我们做了一些智慧交互设计尝试,如“多场景智慧显示”灯语功能:尾灯可以自定义图案显示,如灯笼、“囍”字等;有急事插队的时候可以给后面的车比个心,表达一下感谢;当我们打开车门后,地面投射出有意思的迎宾光毯,如人间星河、智慧星环、鲲鹏展翼等;新车在充电的时候,车灯会显示充电倒计时,还会显示雪花飘落、俄罗斯方块,趣味性拉满。
问: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美学道路?
伍国平:在工业时代,中国的很多设计都是“舶来品”,但进入数字时代,如果我们想有所成就,需要重新去思考未来AI语境下、数字时代下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情感和技术如何结合,怎样做出我们自己特色的东西。只有敢于跳出边界、打破秩序、创新思考,才可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问:回顾您在华为的二十年工作生涯,您觉得最大的收获和遗憾是什么?
伍国平:我觉得很开心的是,这些年还是把很多想法变成了现实,同时对行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遗憾肯定也有,不是所有好的概念最终都落地了。
我们要想不断往前走,就要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地翻篇,做完一个项目就复盘,不好的地方改进,好的经验落入流程固化下来。还有一点,不要怕失败,不能因为现在我是专家就有包袱了,敢想、敢突破,去找到那个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