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腾讯元宝问题它直接找到我写的文章后,国内AI大模型的比较对我来说就已经结束了


⬆️ 欢迎戳蓝字关注
入开发者大群足够久的小伙伴都知道,自从 kimi 诞生以来,我一直都是它忠实的拥护者。
没办法,因为它的读文档和链接,输入长文和输出整理的能力在国内是比较早做得好的。后面长期以来它都是我在群里的国内 AI 产品首位推荐对象。当然,在国内的大模型里,和豆包之类的产品也会切换着用。
但是,那毕竟是几个月前的事了。先吃到螃蟹的人,不一定能饱食而终啊。
最早 kimi 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问问题它开始磨洋工了,三不五时给我来一个当前提问的人太多,稍后再来。或者直接返回了越来越敷衍的回答。最后问得多了,来一句很精妙的回应:kimi 当前电力不足,是不是要充电让它变得更强啊。
后来腾讯元宝出来,很多朋友开始说好用,我切换着尝试了一阵子,现在基本可以得出结论,这个国内 AI 大模型战争,对我已经结束了。
这种产品的故事好像是老胶片重复放映一样,当创业者把某个市场踩了一遍,终于踩出一条出路,却发现体力不支急需补给,接下去具体该往哪里走还没考虑好时,忽听背后马嘶蹄鸣,回头一看烟尘滚滚,原来多个资本方已经携带着千军万马顺着你走的路厮杀过来了。打不过,是真的打不过。
对用户来说,「好用」可以说是对某个产品价值的最高褒奖。我也试图自问,为什么对比体验后,我会觉得腾讯元宝更好用。于是我先问了一个最简单粗暴的问题,看他们俩是怎么回答的。
先问 kimi。

好家伙,腾讯元宝原来是虚拟货币,excuse me!
再问元宝。

这起码是正经的回答。回答过后还有个更深度的研究,于是我就点击进去。

看完我第一反应:这就是专业。
但真的是专业吗,kimi 难道回答不了吗,不见得。最主要原因是,kimi 在偷懒,它没有费心思去抓取网络的资料,那它为什么不费心思去抓取呢。
我的理解,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抓取和解析这件事本身就费电烧钱,能省则省,这说明人家毕竟不财大气粗。
另一个原因,让我觉得 kimi 后面更不好走:它就没有什么像样的第一方数据资源。AI 大战进入白热化,大家比拼第一方数据,在内容层面你屏蔽我我屏蔽你,还怎么打,最后可能就还是掌握着第一方UGC内容的平台互殴了。
而元宝吃起自家的数据来,可谓是毫无障碍,微信公众号经营这么多年,这下可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了。
在通过元宝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还大吃了一鲸。

好家伙,这个相关组织及人物风海铜锣,不就是我自己吗,吃瓜吃到自家来。再看深度解析的引用资料。

第一篇就是我写的啊……#$%^ 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
往好的地方想,我的文章成了深度解析对象,侧面说明,我的文章很有深度啊,腾讯我蟹蟹你。
那么,问 kimi 问题,它能不能去搜索所有微信文章来分析呢,技术上可行,但是人家可能真的不敢这么做。
再抛开内容层面不谈,毕竟内容层面腾讯有优势,字节跳动难道没有吗,人家有头条这个文字内容大户,那为什么我没有觉得豆包好用呢。这就要说到腾讯系产品的优势了,如果其它位面大家旗鼓相当时,腾讯系的产品,体验优势经常都更为突出。
光是现在对元宝提问题,它先给出一般性分析,如果我有需要再手动点击深度分析按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套操作以及产品细节的打磨,就足以见功底。这部分我是绝对不敢教张小龙,哦不对,刘煜宏做产品的。
话埋前头,我觉得后面这个深度分析的按钮,迟早要充电的……

最后,我想对 kimi 致以最高的敬意和致歉,kimi,我不是不喜欢你,可是对方实在太有钱了……
-- End --
🔗 补充
移动开发者联盟入群指引
AI文案确实能帮忙,让苹果审核打电话来告知2.3.1细节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