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如何用备注文案有效引导苹果审核

前言
我在之前的一次 4.1过审经历 中提到过我是怎么更有效的“引导”审核的,虽然原先也写过一篇侧重于申诉的 “苹果审核的沟通与申诉的一些见解 ”,但那一篇属于“事后急救”类型,而作为追求长期主义的开发者,主动出击才更有利于把握局面。所以打算再写一篇关于在提交新产品或更新时,应该如何更有效的引导苹果审核来消除误解的文章,以便于开发者过包更有底气。
审核的 “疑罪从有” 现状
所谓“疑罪从无”,大白话说就是尽可能的保证无辜的人不定罪,没有确凿证据,即使可疑也不要随便制裁嫌疑者。在 2012 年 AppStore 逐渐兴起的时候,苹果审核大体是这样对待开发者的。
但是随着后来苹果市场的壮大,加上太多“灰色产品”的泛滥,才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局面,苹果开始对开发者毫不留情,慢慢从“疑罪从无”变成了“疑罪从有”的局面。
举例来说,一个贴纸应用,从正常角度看它就是个贴纸应用,但是你会发现苹果会对贴纸应用非常敏感,如果你提交了这类应用,很容易忽然遭遇调查,甚至怀疑你的app里有隐藏特性,要求你提供自证材料。这是因为之前苹果市场上涌入了大量的贴纸应用,你打开app一看就只是几个小表情包,用户可以下载到本地当表情,这么简单的应用,几乎没什么实用价值,为什么有这么高的下载量,评论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好评和奇怪的评论?因为这样的app第一次打开是贴纸应用,当用户杀掉进程重新进入,应用立刻摇身一变变成了另外一个应用,不是黄就是赌的那一类。这就是我们说的“换包”,苹果严打的“隐藏特性”。
还有其他被用于网赚,盗版音视频,欺诈性订阅等产品,一开始可能都是“正常”的壁纸应用,甚至手电筒应用。
久而久之,这些应用就成了苹果的“种族歧视”应用,开发者萌新上来就想做个壁纸上架,运气不好被调查一下,3个月就没了,不冤才怪。
简单的说,只要你行为可疑,苹果就当你有罪处理,虽然不至于立刻封号,但是把你晾在一边,说需要花更多时间审查,这一等就三个月,谁受得了?
开发者必须主动洗脱嫌疑
我之前的 4.1过审经历 就是一次比较典型的案例,在这次经历里,苹果审核怀疑我对于某知名品牌有盗版侵权嫌疑,于是我主动分析两者之间重要的区别,甚至把该品牌在维基百科上解释的典型玩法列举出来,然后诠释我的玩法和维基百科上的玩法的差异,还特意配上了该产品的截图和我的截图,在截图里,我还标红了最重要的差异,这样的解释有理有据,最终过审就特别顺利。
在后来的提交经历里,我特别注意培养“主动解释”这个习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审核人员学习的审核技巧基本是通用的,而开发者的产品却是千差万别的,审核人员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情去仔细分辨每个产品的具体特性,所以他们更偏向于用长期审核形成的印象来对每个产品做大致判断,他完全有可能在不了解你的情况下直接对你进行审判。所以,审核区的信息栏就显得尤其重要,该栏就是你和审核人员沟通的几乎唯一的途径,而我的经验是,审核人员是真的会仔细阅读你说的话的(只要你说的不是废话)。
但是另一方面,洗脱嫌疑的大前提是客观上你确实是占理的,否则任何解释都只是辩解,结果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因为涉嫌欺诈而遭遇封号。
新产品上架时的引导文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