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庆幸两三年前我开写了公众号,并且组建了一个在国内群聊活跃度和质量堪称数一数二的开发者联盟大群。(哈哈,吹牛不打草稿)
种种收获的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对社群的管理实践,我逐渐认识到了用户筛选的重要性。并把这个经验用在了自己开发的产品上,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因此,本文偏向于记笔记的性质,记录的是我对用户筛选这部分的实践,思考和总结,而这些实践经验来自我的社群,因此会以社群为例,但是这里得出的经验,对作用在产品的社区化或者用户反馈上,也一样有效。
第一个经验:让所有人说话,就等于没有人说话。
假设建立一个微信群,别人加好友时只要说一句加群,就直接拉进群里。那么结果会涌进什么用户呢。
大量潜水为目的的“沉默用户”。
大量推广为目的的“广告用户”。
每个人都希望加入的群话题质量高,还活跃,最好还有红包抢,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存在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希望自己加入的群质量高,整体活跃,但不希望自己是那个活跃的人;还存在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希望进的群不但质量高,还有很多红包可以抢,但他们不希望自己是那个发红包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当这些人占据了群越来越大比例后,群会变成怎样呢,毫不意外,这样的社群迟早会变成低质量、低活跃的沉默群,或者变成只有少数几个老用户聊天,时不时还有人出来发广告,推广自己公众号的群。
所以,第一个经验是社群经营的核心,即优质社群必须由优质人群组成,每个人为社群提供贡献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群价值。这个优质可以由多方面定义,专业优质(愿意分享专业信息)、活跃优质(愿意交流)、价值优质(愿意发红包)等。
落实到产品运营中,也是一个道理。例如针对用户反馈,如果让所有用户毫无顾忌的反馈,得到的信息总是杂乱无章的,产品当然是服务所有用户,但是也有深度用户和浅尝辄止的用户之分,每个人提出来的意见差别很大还自相矛盾。所以一旦产品规模上来后,开发者很容易不知道应该优先“伺候”好哪部分人群,最后很容易被大部分人看似有效的意见裹挟着走……
第二个经验是建立在第一个经验之上,即,我们必须对用户做分层筛选。
在社群里,我们有对群设立了各种入群门槛和规则,,并且设立了种种群规,这本身是对用户的一种筛选。
例如如果某个人加你好友,直接一句“加群”你就拉进来,因为没有前期的筛选,你甚至不知道他是不是开发者,正如互联网经典的一句话: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
我就曾经拉进了一个实际上是开酒吧的,想给群里的开发者推销啤酒……
因此,引入入群规则,并且让自己尽可能“被动回应”,成了我的筛选门槛。即我不会因为别人加我好友就拉人进群,而是用“懒加载”处理,等人主动来找我再说,找我了,我就发群规,如果不理会我,那我也就不用往下操作,这些动作都指向一个目标:筛选人群。
当然,我可能会因此错过一个优质的群友,但是在90%以上的情况下,我是对的,这就够了。
在产品侧的经验,与其设计一个通用的反馈入口,我更愿意对反馈入口进行分层。例如,对全体用户是一个反馈入口,对用户的行为进行本地记录(不必上报),符合某个活跃的用户提供新的反馈入口,对付费用户提供另一类反馈入口……
这样分层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你会发现付费用户提出的诉求和免费用户经常是自相矛盾的。而因为你做了反馈入口的分层,起码就可以自己做出判断,究竟是优先照顾付费用户还是免费用户,还是可以找出一个折中方案来。这时候你的思路会比面对一股脑的用户信息要清晰许多。
而以我的经验来看,除非提供的反馈是针对明显的产品优化的,比如改bug等,否则矛盾的功能层面优先照顾付费用户,尤其是订阅用户,永远是正确的。理由是这样的,第一个,订阅用户人群较少,他们的反馈指向性更强,而且一般来说他们用的更深度,提出的建议更成熟。第二个,免费用户人群多,意见杂,即使有部分用户提出了某个功能的改动意见,等你真的改了,可能它会导致另外一批用户的不满……
第三个经验建立在第二个经验之上,即,我们必须在现有的用户基数上,进一步筛选出“少数高级合作伙伴”。
这一部分经验,源自某个群友给我的反馈。反馈内容是这样的,就是大群虽然好,但是大部分是独立开发者,尤其以个人开发者、打工人为主。但是有一些创业者、小企业家,也想加群,但是因为大群话题很多他们都不愿意参与,他们更喜欢交流资源、行业或者管理为视角展开的话题。这部分人不多,但是他们又很重要,因此,单独为他们开辟一个小群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这让我想起我在过去打工的公司发生的事情。我过去的公司做了一款在国内相当有知名度的娱乐产品,这个产品接入了新浪微博登录。后来有一天我们无意间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通过我们产品登录微博的用户里,有一批是娱乐明星,有些还是粉丝上千万的热门人物,并且他们还是重度使用用户。当时我们都感到兴奋且骄傲,但是,后面的但是要来了,但是我们除了骄傲什么都没做!现在想来真的很可惜,后来我们做的这个产品也慢慢没落,泯然众人了。现在回头来看,当时要是对我们的上千万用户进行筛选,将这些“热门人物”的联系方式引导过来一一对接,是不是可以发现新的商机。
在产品端,尤其是工具端,这种筛选非常重要。这可能一个 To C 工具 To B 化的机会,也可能是在 To C 中筛选大R用户,完成商业化的突破。这个道理对大部分老运营其实都是老生常谈了,到我这居然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领悟,实在惭愧。
最后一条经验,也是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创新”,这两年来针对群运营和群规则,包括怎么做群内的管理,话题引导等,我用了种种和别人不一样的手段。
很多人给了我运营微信群的“打法建议”,例如“狂开群,一群开完开二群,二群开完开三群,数量优先,群满了就不再加人”,或者是“群以红包为核心,入群撒红包”等。最后这些建议我都会认真参考,但并不会照搬使用,或者即使要用,我也会选择不同的群用不同的方法测试。但是最终我还是放弃了为了凑人头盲目累加人的做法,而是坚持运营好一两个群,并且为了保证群活跃制定了很多策略。这些策略并没有参考别人的所谓“通用打法”,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
其实前两年我写谈面对苹果的14天封号,开发者能做什么以及后续文章时,也是开创性(仅对我而言,因为是独立发现的)地使用了“难民号”这个概念,让很多开发者私信表示“醍醐灌顶”。(虽然这个概念现在应该是失效了,所以这篇文章请勿付费)。
以上经验我觉得很重要,即对创业者来说,创新与规模无关,甚至越小的创业者越应该创新。所谓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非要与众不同,而是对每件事都要有扎扎实实的思考,通过实践和尝试提出不同的思路和策略来,哪怕这个策略“还没看到别人用过”,也要相信自己,很快可能会发现自己做的也和走在正确的路上的人暗合,英雄所见略同。或许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创新吧。
全文完。
附:移动开发者联盟入群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