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一个月进分类付费榜TOP3,AI工具箱杀出了一只小黑马


⬆️欢迎戳蓝字关注⬆️
注:这篇文章只通过我主观的方式去分析产品和团队的思路策略,并不涉及产品内的功能体验细节。个人见解,仅供闲读。
在 AppStore 中国应用市场搜 AI,基本上排名在前面的都被几个国产大模型(严格上大模型不计入接 API 的应用类)占坑了,剩下的就是聊天机器人,口语类,换脸等应用。
剩下的,大部分人在和 AI 伴侣较劲,好像 AI 类应用除了玩 AI+ 概念,就没别的好打法了。
但是这款 App 却在默默用行动宣告另一条路也行得通:做 AI 应用,真的不必死磕 AI 主题,从用户的角度来说,AI 不 AI 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应用。
例如下面这款产品,App 名干净利落,没有任何副标题辅助 ASO 优化:《万能生成器》,光看这个名字,很难把它和 AI 联想起来。

这个产品是在 3 月 1 日发布第一版的新生儿 App,但是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它就冲上了中国区效率类付费榜第三名,并稳稳霸榜中。

当然,选择这么简短的标题也跟备案事件有关。

可以看到开发者在产品第一版发布(3月1日)前一周就已经完成了备案,因为过审周期我们按一周时间来大概算(算上驳回等),那么反推一下,开发者其实是在产品第一版研发接近完成前就启动了备案,并且在备案完成后在第一版提审时就向苹果提交了备案申请。
团队应该挺小的,但是打法很板正。
其实效率付费榜进前三的含金量,肯定是不如免费榜和畅销榜,但是作为小团队,它这个选择很聪明。
正因为所有人都在免费榜上卷生卷死,偶尔换个赛道去付费榜,反而能提高曝光量,这也是一种错位竞争。还有,所谓付费免费都是可以操作的,哪一天它切换到免费榜,就极可能会被各大限免平台引流,所以从策略上来说这么做没什么问题。
虽然是付费产品,但是收费仅仅是象征性的 1 块钱,内购才是主要利润源。对于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来说,这 1 块钱可以当做是一次用户筛选。和过去相比(2022年以前),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趋势开始以 IAP 为核心,慢慢不那么看重纯流量了(当然,流量很重要!但这里说的不是这个),很多团队开始主动做流量提纯,也就是做用户群体筛选,因为对一些产品来说,未经筛选的流量有时候不一定能让产品获益,反而会成为流量负担,尤其是那些要耗费服务器成本的产品。
比起市场策略上的细枝末节,这个产品的主题差异化才是值得关注的,看产品内的工具功能,样样不提 AI(除了代码生成),却样样不离 AI。

做个热门功能枚举:
论文选题
文案创作
解梦大师
翻译
代码生成
起名大师
对于其他开发者,这里面随便选一个选题,就可以单独出一个 app 了,为什么这个开发者要聚合起来,原因在之前讲过。
现在 App 上线成本不同往日。
新 App 打散后的自然量吸纳能力不同往日,反而不如聚合起来培养一批忠实用户。
因为这两点不同,今年开发者对 app 分发的态度最好也做一些转变,可以用曾国藩的名言来总结今年的变化: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刚提到这个产品“样样不提AI却样样不离AI”,说的不只是产品内部,参见它的关键词列表就可以看出端倪。

开发者是真的没有把 AI、人工智能等词塞到关键词列表去,取而代之的是代码生成器,万能写作之类的。
这么做短期来说对不对,我不好评价,很可能短期是略吃亏的,因为或许蹭不到热词,但是长期来说,我认为他做的对。
因为他在行动和态度上,让我看到了是真的在利用 AI 做好一款产品,而不是冲着 AI 这个概念在做文章,用户只要关心他提供的功能是什么就好了。
作为用户而言,AI 应用里的 AI 是什么,其实不太关心,用户关心的是应用,即“你这东西能帮我做什么”,至于你是不是通过 AI 来完成,对我不重要。只有互联网从业者才天天想着 AI 这个词。AI 只是一只老母鸡,应用才是那个蛋,其实普罗大众中的小白用户,想吃的是鸡蛋,不太关心那只老母鸡。你什么时候看到谷歌的chrome浏览器叫C++ Chrome浏览器?
惯例最后看看背后的开发团队。
公司名:清远炭炭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成立时间:2021-12-16
产品数量:1
公司人员:20人以内
确实是个小团队,从公开资料看之前也没有发布别的产品。(当然或许有而我不知道,这个不重要了)。
最后,我发现这个产品目前只有中国大陆版,还没出海。可能是出于稳扎稳打的目的吧。对于其他团队,这个团队的这个打法思路不管在国内海外,倒是很值得借鉴参考的小团队创业模板。
BTW,清远白切鸡我很爱吃啊。
附:
移动开发者联盟入群指引
移动出海立项笔记:垂直工具的集合化
值得扩散:iOS ICP 备案难题解决方案出炉了
移动开发者在快速验证这件事的思路要转变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