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请注意:本文案件皆为真实案例,旨在全民普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01
2010年2月6日,本是寻常的一天,然而在浙江金华的名流大酒店内,却是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一场别开生面的感谢宴会正在这里举行。
随着宴会的开始,67岁的王森樟老人,从座位上颤巍巍地站起,手中紧握酒杯,眼含热泪地说道:
“如果当年不是你们伸出援手,我很可能就是孤儿了。我衷心感谢你们的慷慨帮助,也让我有机会能够完成母亲生前的最后心愿!”
王森樟的肺腑之言让现场气氛变得凝重,许多人的眼眶也湿润了,那段尘封的往事再次浮现在大家的心头。
02
回溯到1951年,那时的王森樟还是个8岁的孩子,他随着母亲朱金英离开了故乡义乌,踏上了金华这片陌生的土地,开始了新生活。
王森樟的父亲早逝,母子俩相依为命,靠着母亲在金华一家被服厂做短工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
朱金英在工作稳定后,便把王森樟接到了金华,让他在离被服厂不远的小学继续接受教育,就读于三年级。
然而,命运对这对母子并不宽容。1951年夏天,朱金英开始持续咳嗽并出现高热症状,很快便演变成了严重的肺病。
贫穷让她无法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病情因此被耽误。
更为糟糕的是,半年后,朱金英的背部竟长出了一个肿块,疼痛难忍,连正常的坐卧都变得困难。
无奈之下,她只得辞去工作,返回义乌老家休养。
回到义乌的朱金英病情并未好转,反而每况愈下,连基本的饮食都成了难题。她深感绝望,仿佛已经看到了生命的尽头。
就在这时,被服厂的一位老员工方培正到访了她的家。在询问了朱金英的病情后,他递给她13.9万元(旧币)。
原来,尽管朱金英在被服厂工作的时间不长,与同事们的交往也不多,但她的困境却牵动了大家的心。
特别是方培正这位厂里有名的热心肠,在得知朱金英回家等待死亡的消息后,立刻组织了一场募捐活动。
这场募捐共有32位同事参与,他们虽然收入微薄,但都竭尽所能地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终筹集到了13.9万元,由方培正代表大家交给了朱金英。
接过这笔救命钱,朱金英感动得泪流满面,她哽咽道:“各位的恩情,我永生难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朱金英的病情得到了缓解。她怀着感激之情回到制衣厂,希望能亲自向那些帮助过她的人表示感谢。
然而,由于当时制衣厂订单减少,许多工人都回家去了,她没能找到这些恩人。
就在朱金英失望地准备离开时,她回头一瞥,意外地看到了黑板上列出的捐款同事的名字和金额。
她欣喜若狂,立刻借来纸笔将这些名字一字不落地记录了下来。
03
随着儿子王森樟在金华上学,朱金英也留了下来,一边照顾儿子一边打零工维持生计。
尽管她一直想要偿还那些伸出援手的工友们的恩情,但窘迫的生活状况让她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时间飞逝到了1958年,15岁的王森樟被金华铁路学校录取,而且学费全免。
这本应是一个令人欢喜的消息,但朱金英的健康状况却急剧恶化,生命垂危。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把儿子叫到身边,将那张记录了32位好心工友姓名的纸条交给他,并嘱咐他在将来生活富足时一定要偿还这些人的恩情。
王森樟含泪答应了母亲,让她在离世前得到了安慰。
王森樟在金华铁路学校得到了许多帮助,并在四年后顺利毕业被分配到杭州铁路局工作。
他始终牢记母亲的遗愿,将寻找那32位恩人视为自己的使命。
每当有空闲时,他就会拿出那份名单反复查看。他将这份名单视为珍宝,每次查看后都会小心翼翼地放进塑料袋里随身携带。
1963年的一场宿舍火灾让王森樟心惊胆战,但幸运的是那份名单却安然无恙。
1967年他结婚时,甚至用一个月的薪水买了一个木箱子来妥善保管这份名单。
随着家庭条件的逐步改善和王森樟职位的提升,他更加渴望能够找到那些恩人并报答他们的恩情。
然而繁重的工作让他难以抽身去寻找他们。
04
1985年对王森樟来说是充满喜悦的一年,他不仅晋升为办事处主任领导着3000多名员工,还分到了一套宽敞的住房。
然而职位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并没有让他忘记母亲的遗愿。
在一次整理家中物品时,他意外地找不到那份珍贵的名单了,这让他心急如焚、夜不能寐,深感对不起母亲和那些恩人。
失去了寻找他们的线索,如何报答他们的大恩大德呢?
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那些恩人完成母亲的遗愿,经过多方寻找和打听终于在1998年回到了往日的金华被服厂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线索。
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工厂也已经拆迁了没有了名单,他又如何能够找到那些恩人的踪迹呢?他感到十分沮丧和失望但是并没有放弃寻找的希望。
到了2003年60岁的王森樟退休了,开始享受宁静的退休生活。
但是他心中始终有一件事情没有放下,那就是找到恩人完成母亲的遗愿,这个愿望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让他无法释怀。
事情的转折点终于出现了。
在2010年初的一个临近春节的日子里,王森樟的妻子在整理衣柜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张已经泛黄的纸条,她好奇地询问这是什么东西。
王森樟一看立刻泪流满面激动地说,这正是他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寻找的那份名单,经过了长达52年的等待,他终于有望实现母亲的遗愿了。
于是他向妻子讲述了那份名单背后的感人故事,并召集了全家人共同商量如何落实寻找恩人并报答他们的计划。
最终他们决定通过电视台发布寻人启事,并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红包,作为感谢礼物送给那些好心人。
05
在寻找恩人的过程中,王森樟所拥有的唯一线索就是那张捐款名单中记载的名字及捐助金额。
为了找到恩人他求助于电视媒体,在浙江电视台的特色栏目“范大姐帮忙”中发布了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寻找59年前帮助母亲的工友。
这则启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转发,也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
金菊仙是一位中年妇女在金华生活多年,偶然间看到了这则寻人信息,在捐款名单中她看到了自己父亲金长明的名字.
这让她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她激动地说:“这件事情我父亲从来没有跟我提起过,没想到他在59年前曾经帮助过别人,为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然而遗憾的是金长明老人已经在25年前离世了,无法再接受王森樟的感谢,但是金菊仙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助王森樟寻找其他的恩人。
于是她主动联系了电视台,并在第二天前往被服厂老厂宿舍进行探访。
通过多方询问和打听,最终找到了还健在的一位当事人胡忠新老人,虽然年事已高记忆力已经衰退。
但是在看到捐款名单后,他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景并确认了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为了提高寻人效率浙江电视台决定再次播放这个节目。
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些老人开始互相联系,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
最后促成了朱金英的儿子与这些老人的会面,让他们能够当面表达感激之情。
然而遗憾的是当年那32位捐款者中有16位已经离开了人世,另外4位仍然下落不明。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王森樟完成母亲的遗愿。
在2010年2月6日这一天,他在一家酒店举行了盛大的答谢宴会,邀请了当年那些捐款的老人以及他们的子女参加,
在宴会上67岁高龄的王森樟哽咽着说:“是你们当年的慷慨相助救了我的母亲,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能够实现母亲的遗愿。”
接着他根据捐款记录将1.39万元人民币包成红包,逐一发给那些好心人,并附上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他们全家人的感激之情。
有些老人欣然接受了这份礼物,但是也有些人坚定地拒绝了,并建议他将这笔钱捐给更需要帮助的人。
时隔几十年王森樟再次感受到了母亲工友们的大爱。
这份感情无比真挚与深刻让他倍感温暖和感动,此后他仍然在继续努力寻找剩余的那四位恩人希望能够亲自向他们表达感谢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人无论是否认识他见到他都会关心地询问:“那些人找到了吗?”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见证了他对母亲遗愿的执着追求和对恩人们的深切感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点亮【在看】,扩散关注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