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小渔村,147名男人一夜之间全部消失,每家每户逢年过节摆空碗筷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请注意:本文案件皆为真实案例,旨在全民普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01
在福建东山县的一个小渔村,有这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风俗:每当中秋和春节来临,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摆出一副空碗筷。
对于有些地区的人来说,餐桌上放置空碗筷这种事情并不罕见。通常是为了缅怀逝去的亲人,而且这样的习俗往往会持续一年。

但这个渔村的情况却远没有想象当中那么简单。因为这里不仅每家都会这样做,而且每逢年节都会如此。这就奇怪了,不可能每年每家都有亲人离世吧。
那么,这个小渔村为何年年都要在餐桌上摆放空碗筷呢?这奇异风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02
这个深藏于福建东山县的神秘渔村名为铜钵村。
村里一位叫黄镇国的居民透露,他们村子还有另一个名字——“寡妇村”。那些让外人感到不解的风俗,正与这个别名紧密相连。

餐桌上摆放的空碗筷和“寡妇村”这个别名有何关联?为了探寻答案,记者来到村子,找到了黄镇国,希望从他那里揭开村子的神秘面纱。
黄镇国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我七岁那年,家里送我上学。本来这也没什么特别,但当我学会认字写字后,村里的婶婶阿姨,甚至奶奶婆婆们都来找我,请求我替她们写信。”
作为村里唯一的识字人,黄镇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承担起为村民写信的任务。
信件内容多为家常琐事和关心问候。但让年幼的黄镇国感到困惑的是,他并不认识那些收信人。

随着信件的增多,黄镇国才了解到,那些收信人原来是村里女人们的丈夫。然而,自从他有记忆以来,就从未见过她们的丈夫。那些男人究竟去了哪里?
充满好奇的他开始与村里的老人们交谈,终于揭开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几十年前,村子曾遭遇一场“灾难”,那场“灾难”带走了村里的男人们。
那是1950年5月10日的夜晚,一队士兵突然闯入村子,将村子团团围住。带头的保长指挥部队逐户敲门,命令村民家中的男人出来集合。
据经历过此事的老人回忆:“当时,那些士兵要求我们家中17岁至55岁之间的男人都出来。我们不知所措,但也不敢反抗,只能照做。”

那晚,这支神秘部队将村里的男人集中起来,关进了村里的祠堂。那么,这些士兵究竟是什么身份?他们为何要抓捕村里的男人?
士兵们将当时村里的147名青壮年男人全部武装押送到一艘军舰上。
村民们这才意识到,他们遭遇了国民党抓壮丁。此时想要逃跑已经为时已晚,村里的女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被强行带走。
03
至今仍生活在村子里、等待丈夫归来的女人中,有一位名叫陈巧云的奶奶年纪最长。
即使时隔多年,她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晚丈夫被抓走的情景。
陈奶奶回忆道:“他被抓去当兵的那天是农历三月二十三。天一亮,广播就开始点名,点到谁,谁就得去。”

那天早上,男人们知道自己无法逃脱被抓走的命运,纷纷安慰妻子,让她们不要担心,相信服完兵役后很快就能回来。
女人们哭得撕心裂肺,拼命地追赶着渐行渐远的军舰。陈奶奶当时也和村里的其他女人一样,背着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呼喊着丈夫的名字。
军舰上的男人看着哭成泪人还要追赶的妻子,从腰间摘下一枚银元,用力扔给妻子,让她用这枚银元购买日常用品好好生活等待他归来。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死别意味着永无再见之日而生离则尚存重聚的希望。
男人们被抓走后村里的女人们逐渐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一边努力生活一边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白天她们扮演男人的角色插秧种田出海捕鱼。而到了晚上她们只能躲在被窝里默默地哭泣满心的辛酸和委屈都无处诉说。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女人们却始终未能等到她们的丈夫归来。
久而久之村子里的这些女人就被默认为“寡妇”而这个村子也被称为“寡妇村”。
这就是村子别名的由来。记者在听完这个故事后也感动得热泪盈眶。
但他还是忍不住提出了一个疑问:当初那些被抓走的男人们为何在多年没有音信后女人们没有选择改嫁呢?
记者探访了几位村里的老奶奶,询问她们当初为何未曾考虑再婚。

“你们有过再婚的念头吗?”“有人曾劝我再找个伴,但被我拒绝了。若我再婚,而我的丈夫有一天回来了,那该如何是好?”
黄镇国对记者透露,这个问题也曾令他困惑。当他向村里的老奶奶们询问时,得到的答案与记者所听到的如出一辙。
她们的心愿仅仅是守护好与丈夫共同建立的家,静静地期盼丈夫的归来。
至于是否能等到那一天,她们并未过多考虑。这些简单而真挚的话语,流露出她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令人肃然起敬。
交谈间,记者蓦地回想起黄镇国之前的提及,他在学会识字后,便开始为村里的女性代写家书,而收信人正是她们的丈夫。
既然那些被抓走的男人都杳无音信,那么这些书信又是如何传递的呢?

黄镇国向记者揭示了这一谜团,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那时,男人们被抓走已整整二十年。某日,村里收到了几封来自新加坡的信件,收件人是村里的几位女性。
村民们初时都感到诧异,因为无人知晓村中有谁与新加坡有亲友联系。
然而,当她们拆开信件,看到信末的署名时,泪水便如泉涌。原来,这些信竟全部出自她们丈夫之手。
记者感到困惑,因为传闻中村里的男人们是被国民党带往了台湾,为何信件却是从新加坡寄来的呢?
黄镇国起初也对此一无所知,但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最终揭开了事情的真相。

04
事实上,那些男人确实被带往了台湾。
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一切联系都被切断,男人们无法直接将家书寄回国内。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热心的台湾当地人。
这位好心人建议男人们把信件交给他,他会先将信寄往新加坡,再由其在新加坡的亲戚将信转寄回国内。

尽管希望渺茫,但男人们仍愿意尝试,毕竟他们心中都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
出人意料的是,这样的尝试竟然成功了。当村里收到那些信件时,几乎所有人都激动得泪流满面。
失联二十多年的亲人们突然来信,让长期等待的女人们重燃了希望。

她们反复阅读手中的信件,黄镇国回忆道,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村里的老奶奶们笑得如此开心。
自那时起,黄镇国便开始为村里的女性们代写家书。
他说:“村民们找我写信时,都把我当作一个特别的人。她们说,只有你会写信,你能理解我们的意思。”
随着代笔次数的增多,黄镇国越来越了解这些村里的女性。虽然她们在日常生活中沉默寡言、勤劳肯干,但在写信时却流露出无尽的柔情。
由于村里的女性大多不识字,当被问及想要写些什么时,她们往往表达不清。
但黄镇国却能洞悉她们的心思,有时仅需一个眼神或神情,他便能领会她们的意图。
在黄镇国看来,为村里的女性代写家书是他毕生愿意从事的事业。

他认为这项工作意义非凡,“我为她们写信是完全出于服务的心态。有时我还会帮她们贴邮票,因为这些老太太不懂文化,也不知道该把信寄到哪里。我能理解她们。”
那么在双方恢复通信后,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特别的故事呢?
黄镇国回忆道,确实有这样的故事。在他代写的众多家书中,有一个名字让他印象深刻——黄建忠。
当年被抓走的男人中,黄建忠年纪最小,刚满17岁。黄镇国对他印象如此深刻,不仅因为他年纪小,还因为他的母亲。
黄建忠是家中独子,他被抓走后,母亲整日泪流满面。她苦苦等待了几十年都未能盼回儿子。

前些年由于健康状况不佳,黄建忠的母亲觉得自己时日无多可能再也等不到儿子归来了。于是她叫来黄镇国帮她写了一封信。
信中写道:“儿啊,我等你几十年了。这次病重也许等不到你回信我便已离世但我死不瞑目。别忘了在太平时期带着妻儿回家到我坟前上香烧纸让我看看你们。”
这封信更像是一份遗言。黄镇国回忆道,当初在黄建忠母亲的病床前他一边写信一边读给老人家听时自己的泪水也止不住地流淌下来。
俗话说,母爱如水,源远流长,子女远行,母亲的心始终牵挂。
孩子离家数十年,音讯全无,甚至连母亲临终都未能盼其归来,这种哀痛,怎能不让人深感悲伤?

黄镇国将那封信寄出后,便时刻关注着后续情况。
然而,遗憾的是,那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似乎并未送达黄建忠的手中。
黄镇国托人追查信件的踪迹,却得知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那位一直热心帮忙转递信件的新加坡友人因病离世,而那封重要的信件也在传递途中不幸丢失。
05
尽管信件遗失,但黄建忠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据黄镇国透露,黄建忠在被国民党带走后,他的母亲便为他收养了一个童养媳。

作为母亲,最挂心的莫过于子女的终身大事。
黄建忠的母亲当时想,孩子在外当兵,接触女孩子的机会肯定寥寥无几,更别提谈婚论嫁了。
于是,她便提前为他准备了一个童养媳,期望他回家时能直接成婚。然而,时光荏苒,童养媳已长大成人,黄建忠却依旧音信杳无。
逐渐失去希望的老太太不忍让童养媳无限期地等待下去,便为她寻了一位上门女婿。

童养媳变成了女儿般的存在,黄建忠的未婚妻也转而成了他的“妹妹”。
在母亲离世后,这位“妹妹”为了感激母亲多年的养育之恩,主动肩负起了寻找“哥哥”黄建忠的重任。
她来到黄镇国的家中,恳请他在写给台湾的信件中帮忙打听“哥哥”的下落。

多年音信全无,生死未卜,若他还活着,希望他能有机会回家看看。她在家里等着他归来。
黄镇国被他们的深厚亲情所打动,于是决定在每封寄往台湾的信件中都附上一句:“请帮忙询问黄建忠的下落。”
那么,这样的举动能否联系到黄建忠呢?
时间来到1987年11月,台湾的老兵们思乡情切,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游行请愿活动,希望台湾当局能允许他们回大陆探亲。
当时两岸关系已有所缓和,台湾当局最终同意了老兵们的请求。
随着两岸交流的恢复,铜钵村也迎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天——当初被抓走的男人们终于回来了!

那天,八位老人携带着他们在台湾娶的妻子回到了村子。
原来,这些男人们在台湾长期生活,看不到回家的希望,于是在孤独和苦闷的驱使下,许多人都选择了在当地重新组建家庭。
然而,当他们看到原配妻子还在为他们苦苦守候时,内心充满了煎熬和愧疚。
据黄镇国回忆,当时就有老人跪在妻子面前忏悔道歉,而老奶奶却毫无责怪之意,反而安慰老爷爷说这一切都是战争的错。

丈夫在外另组家庭,妻子却能以如此宽广的胸怀包容并安慰丈夫,不得不说铜钵村的女子确实朴实善良、深明大义。
老兵们的归来为村子带来了许多新消息,同时来找黄镇国写信的人也多了起来。黄镇国心想,这次找到黄建忠的机会或许更大了。
06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两岸书信的不断往来,黄镇国终于等到了那封期盼已久的书信。
当他看到寄信人是黄建忠时,激动得大声呼喊出来——黄建忠终于来信了!

建立联系后,黄镇国迫不及待地想要回信劝黄建忠回村看看。
为了打动他,黄镇国在信中附上了一首名为《仲秋寄台宗兄》的新古体诗。
诗中写道:“岁月无情几度秋,月圆人缺何时休?月色溶溶何时醉?良宵何处梦悠悠?几家月下天伦乐,何人庭中独自愁?世态风云惊多变,趁峡浪平好行舟。”
这首诗表达了黄镇国对黄建忠的深切思念和盼望他归来的心情。
信件寄出后不久,黄建忠便回到了铜钵村。

他见到黄镇国时激动不已,紧紧地拥抱了这位多年来为村民们不辞辛劳服务的大功臣,并赠送了一支笔作为感谢,笔上刻着“知书达礼,代笔功高”的字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点亮【在看】,扩散关注最新消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