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西男子花一万买本“破书”,一年后竟以2600万天价卖出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请注意:本文案件皆为真实案例,旨在全民普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01
2012年,江西的王先生在古玩市场闲逛时,偶然发现一部古籍,他越看越喜欢,最终以一万元的价格购得。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他做了亏本买卖,然而不久后,便有专家主动联系他,希望他能将这部古籍捐赠给国家图书馆。

但王先生并未同意捐赠,反而将这部古籍以2600万的高价售出。
那么,王先生是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古籍中,一眼便相中此部的呢?这部古籍又有何独特之处,竟能在拍卖会上拍出如此惊人的价格呢?
02
事实上,王先生能够发现这部古籍,颇有些机缘巧合。他主要从事房地产行业,文物古玩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2012年,他因公出差至南昌,在工作之余,他前往当地的古玩市场闲逛。
当他走到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旧书摊前时,他的脚步不自觉地停了下来,目光紧紧盯着那堆看似破旧的书籍。

显然,王先生觉得自己有了意外的发现。尽管那堆书籍残破不堪,甚至有些纸张已经破碎,但王先生却依稀辨认出其中藏有珍品。
起初,他试图趁摊主不注意时捡个便宜,但摊主却一眼看穿了他的意图,直接开价一万。
无论王先生如何讨价还价,摊主都坚决不松口。无奈之下,王先生只好掏出一万块钱购买。
将古籍带回家后,王先生并没有急于找人鉴定。一方面,他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此事;另一方面,他家境殷实,并不急于验证其真伪或变现。
直到有一次,王先生在商业上受到欺骗,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他才想到请人鉴定这部古籍,并考虑将其出售以回笼资金。
于是,通过朋友介绍,王先生联系到了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古籍鉴定专家李致忠先生。

李专家听说王先生手中有重要古籍,便不辞辛劳地前往江西,从王先生手中接过了这部藏品。
当时,这部古籍已经严重散乱,书页零散地夹在塑料薄膜中,看起来并不起眼。
然而,李专家在仔细观察后,神色却逐渐凝重起来。
尽管这些书页保存状况不佳,甚至有些还浸过水,但从版式、风貌、字体以及印纸墨色等方面来看,它们很可能是真品。
为了更好地修复这些散落的书页并鉴定其真伪,李专家在与王先生商议后,将这部残缺的古籍带回了国家图书馆。
经过四个月的努力,李专家终于将97个书页修复完毕,并按顺序重新编纂成册。

更令人欣喜的是,李专家还证实了这部古籍的真实性,并确认其具有极高的价值,属于古籍中的“孤本”与“珍品”。
李专家曾尝试劝说王先生将这部古籍捐赠给国家图书馆,但了解到王先生的困境后,他放弃了劝说,并给出了估价。
据保守估计,这部古籍的价值应超过人民币500万元。
江西图书馆错失良机,古籍亮相拍卖场得知估价后,王先生曾考虑以500万元的底价将这部古籍出售给江西省图书馆。
图书馆方面也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江西省图书馆的负责人最终未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与这部珍贵的古籍失之交臂。
03
由于急需资金,王先生很快将这部古籍送至北京的一家拍卖行。
拍卖行也对此进行了大力宣传,将起拍价定为800万元,并于2013年12月4日正式拍卖。

拍卖伊始,各路收藏家便对这部古籍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价格不断攀升。
从800万元一路飙升至1500万元,而这仅仅是“中场”价格,许多有意竞拍的收藏家还未正式出价。
最终,这部古籍以2600万元的高价被南京图书馆购得。若算上390万元的佣金,这部古籍的总价值高达2990万元左右。
那么,这部古籍究竟是何方神圣?一部破旧不堪、仅有90余页的古籍,为何能拍出如此天价?
其实,这部古籍名为《礼部韵略》,相当于宋朝时期的“新华字典”。当然,一部普通的“工具书”自然无法拍出天价。

这部古籍之所以备受瞩目,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其稀缺性,二是其非凡意义。首先说其稀缺性。
最早的《礼部韵略》成书于宋朝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由戚纶和邱雍共同编撰。
然而,由于历史动荡和年代久远,那个版本的原书已经失传。即使在公元1037年丁度重修的《礼部韵略》五卷,如今也已难觅踪迹。
我们现在所见的《礼部韵略》,实际上是公元1162年毛晃重新编撰的版本,全名为《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
与前两者相比,这一增订本字数更多。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且保存不当,现存版本的后半部分已经模糊不清。

尽管如此,在现存的所有《礼部韵略》中,它仍然是保存得最为完好的版本。相比之下,日本所吹嘘的版本也相形见绌。
再来说说其非凡意义。这部古籍不仅是一部前人精心编撰的“文字大作”.
融合了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了解宋朝文人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更因其“北宋刻本”的身份而显得意义非凡。
考古界泰斗宿白先生曾统计过,目前世界上存世的北宋刻本寥寥无几。
为数不多的幸存品也大多被收藏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中央图书馆等地。
像《礼部韵略》这样流失在外的珍品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其价值极高,拍出天价也不足为奇。

事实上,这部古籍之所以能获得大众的广泛认可,离不开李专家的显著贡献。
倘若没有他的精湛修复,别说将《礼部韵略》拍卖,就连其能否留存至今都是个疑问。
非专业人士在获得古籍后,常会进行不恰当的修复,比如将散乱的页面整理得过于整齐,同时增加书页的厚度。
这种做法看似简便,但若需进行二次修复,便会对古籍造成极大损害,可谓是“修一次、毁一次”。
04
正因如此,李专家当初才建议将这部珍贵的古籍送至国家图书馆进行修复,因为国家图书馆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江西宜州墓中就曾出土过北宋邵尧夫的《击壤集》。
当时,古籍破损严重,许多专家束手无策,直至求助于李致忠所在的国家图书馆,问题才得以解决。

国家图书馆采用的是“整旧如旧”的修复原则。
即尽可能恢复书籍的原始面貌,因此修复效果极佳,至今仍未出现问题。
除了“整旧如旧”外,现今还存在另一种修复理念——“整旧如新”。
即在保留古籍原有韵味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装帧和设计方法。然而,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人们通常不会采用这种方式处理珍贵的古籍。
在《礼部韵略》的保存和修复过程中,李专家也分享了他的见解。

最初,他指导王先生购买优质宣纸,裁剪成树叶大小,逐页夹在书页之间。
而后续的修复工作则更为讲究,采用了独特的“金镶玉”装帧方式,使得这部千年古籍的质感和厚重感令人难以忘怀。
当然,除了李致忠专家外,韦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江西省图书馆因资金不足而与这部古籍失之交臂时,王先生曾致电韦力,询问他是否有意购买此书。
尽管韦力心生向往,但考虑到李致忠先生的嘱托,他最终选择了放弃。

原来,在邀请韦力进行鉴定之前,李致忠就曾对他说过:
“这部书极为珍贵,我知道你定会喜欢。但此书最好还是由公共机构收藏,因此我希望你不要购买。”
对此,韦力只能苦笑。他深知李致忠的公心,也认同这部书应归图书馆所有。因此,他早已做好只鉴赏不出手的准备。
更何况,此次是李专家邀请他前来协助江西省图书馆,于情于理,他都不应插手购买。
当然,若江西省图书馆确实无法筹集资金,韦力购买也无可厚非。
但他担心此书最终落入他手会引发不必要的猜疑,因此他向王先生明确表示了放弃购买的意愿。

此后,王先生才决定将书送至“匡时拍卖场”,从而诞生了“一部古籍拍出近3000万”的佳话。
或许有朋友会认为,一部古籍拍出近3000万的价格有些夸张。
然而,更为惊人的价格也曾出现过——你听说过一部古籍拍出上亿的天价吗?
05
那部拍出亿多元天价的古籍与《礼部韵略》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者均可视为孤本,且同属宋刻。
但这部古籍的价值显然更高,起拍价便高达2800万元。
此次拍卖会于2018年6月20日举行,由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主办。

当《石壁精舍音注唐书详节》亮相时,全场为之肃然。这部古籍实在太过特殊。
它不仅是一部宋刻孤本,更在流传近千年的历史中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
由于其长期被秘密收藏,因此在历史记载中,仅有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对其有简短描述,其他书目中难觅其踪。
即使在1980年5月的“全国古籍善本书目普查”中短暂现身,但不久后便再次消失。直至沉寂了38年后,这部书才突然在拍卖场上重现光明。

有人赞誉其为“最美的宋刻孤本”,因其刻印之精细、装帧之考究、雕刻技艺之高超以及纸张之珍贵而备受推崇。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这部书能在拍卖会上以9600万元落槌,最终以1.104亿元成交。毕竟,其珍稀程度和价值确实配得上这一价格。
当然,严格来说,这并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套书。
《石壁精舍音注唐书详节》共计51册、160卷。相较于仅有几十页的《礼部韵略》,其“存量”可谓庞大。
这套珍贵的书籍能够跨越千年完整保存至今,实属不易。目前已知曾收藏过此套书的仅有胡若愚和曹锟两位。
之所以能确定胡若愚曾收藏过,是因为这套书上赫然带有“胡氏珍藏宋本”的印鉴。

联想到胡若愚是张作霖的座上宾,还是张学良的拜把子兄弟,与两任东北王关系密切,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这套书会落在他手中了。
至于曹锟,他是民国时期的第五任大总统,他逝世于1938年,那时这套书正在他的家中,被他视为传家之宝留给后人。
关于这套书如何从胡若愚那里转到曹锟手中,也有历史记载可循。
可能是当年张学良“东北易帜”,胡若愚随张学良一同前往南京见蒋介石时,将此书作为礼物赠予曹锟,以此表达心意或进行拉拢。

至于胡若愚之前,这漫长的岁月里究竟是谁收藏了这套宝贵的藏书,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06
但无论如何,这套书的保存与重现于世都是值得庆幸的。
无论是《礼部韵略》还是《石壁精舍音注唐书详节》,这些跨越成百上千年历史的古籍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倍感珍惜。
因为这是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是中国人古今相继、传承不息的证明。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古籍拍出天价,不仅意味着古籍的春天到来了,
也证明了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国人也越来越珍视自己的传承,这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都是一大幸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点亮【在看】,扩散关注最新消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