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孩苏一格:去厕所不用纸,5年不用卫生巾,却养300条蚯蚓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请注意:本文案件皆为真实案例,旨在全民普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01
在上海一间不足五十余平米的出租屋内,住着一位别具一格的年轻女孩。
她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上厕所从来不用纸巾,甚至在过去的五年里几乎未使用过卫生巾。

就连养的“宠物”都是——蚯蚓,这对于那些看到软体动物就头皮发麻的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对苏一格而言,这些蚯蚓却是她的“心头肉”。
这叫让人好奇了,这个女孩为何选择这样独特的生活方式?她的这些习惯又是怎样养成的呢?而所谓的“宠物”蚯蚓,又是用来干嘛的呢?
02
苏一格与众多年轻女孩一样,每次出门都会将自己打扮得精致而得体。然而,她的家中却有着别样的景致。

走进她的出租屋,你几乎看不到任何华而不实的装饰品。家中的每一件家具和用品,都是她从二手市场精心挑选回来的。
这背后的原因,是苏一格坚守的环保理念。她不愿见到任何资源的浪费,认为许多家具无需购买全新,二手的既实用又避免了甲醛等有害物质的释放。
甚至她养蚯蚓的举动,也是出于环保的初衷。

对大多数人而言,蚯蚓那长条形的身躯和群居的习性或许令人毛骨悚然。
但在苏一格眼中,它们却是珍贵的“宝贝”。
蚯蚓的食性极广,厨房里的蛋壳、果皮、残食等废弃物,都能成为它们的美食。
而经过蚯蚓的消化,这些垃圾会转化为对植物来说营养丰富的黑色土壤。

就这样,垃圾变废为宝,这一转变让苏一格深感欣慰。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苏一格的居所中,你找不到任何卫生纸的踪迹,甚至连卫生巾这样的女性必需品也几乎不见其使用。
这并非意味着她不注重个人卫生,而是她发现了更环保的替代品来取代这些常规用品。
例如,她会使用手帕来擦拭汗水或鼻涕,脏了之后简单清洗便可重复使用,这无疑比一次性的卫生纸更为环保。
上厕所后,她会采用冲洗器进行清洁,同样能达到使用纸巾的效果。
至于女性每月都会面临的生理问题,苏一格则选择了月经杯这一神器。

月经杯由医用硅胶制成,不仅易于清洗和消毒,而且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其使用寿命长达十年之久,远比卫生巾环保。
除了月经杯之外,那些污染性较强的一次性塑料袋和餐盒等物品,都被苏一格列入了“黑名单”。
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她绝不会使用这些产品。

甚至连洗衣粉等清洁用品,她都能自制,并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成分。
听到这些描述,或许有人会误以为苏一格是出于经济压力才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毕竟,她的这些做法确实能节省不少开支。
然而,了解她的过去后,我们会发现这种看法其实大错特错。因为勤俭节约,是她从小就养成的习惯。
03
苏一格成长在山东的一个海滨城市,那里的生活成本并不高昂。再加上她的父母都勤奋工作,所以她童年的物质生活并不匮乏。
尽管如此,她的家人却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在苏一格的记忆中,父母总是这样教导她。

每当需要使用冷藏酱料时,她的父亲总是会在倒出适量后,要求她立即将酱料放回冰箱。
因为等待酱料升温后再放回冰箱,会导致冰箱消耗更多电力来降低温度,从而造成能源浪费。
新学期开始时,当其他同学都在换新书皮时,苏一格却会选择将旧书皮剥下、用肥皂水洗净后重复使用。她的书皮常常能用上好几年。
不仅如此,她的母亲同样是一位持家有道的女性。
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苏妈妈的衣物大多都是经久耐穿的款式。

像吹风机这样耐用的小家电,在他们家也是秉持着“不坏不修、修了再换”的原则,这使得整个家中都弥漫着一种“复古”的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苏家父母的这些做法并非仅仅为了节省开支。
即使在公共澡堂等按次收费的场所,苏妈妈也会教导苏一格要节约用水。
因为在他们看来,浪费资源是一种可耻甚至可恨的行为,这与家庭经济条件无关。

父母的言行示范,对苏一格日后的行为举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中学后,她开始了住校生活,然而她已然形成的勤俭节约的习惯并未因此改变,即便离开了父母的监管也依旧保持着。
比如,每当夜晚同窗们都进入梦乡后,苏一格会悄然起身,逐一检查宿舍楼中的每一个水龙头。
因为那时候,如果宿舍的水龙头没有关紧,就会持续滴水,一整夜下来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

苏一格无法容忍这样的浪费,因此她每晚都必须亲自检查一遍,才能安心入睡。
说实话,那时的苏一格对环保并无太多了解,她只是本能地觉得浪费是可耻的。
直到她赴加拿大读高中,才对环保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当时,加拿大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了解到这一举措的益处后,苏一格立即开始认真研究垃圾分类与回收的原则。
04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甚至在购物前都会先思考所购商品的包装是否可回收,网购时也会刻意避开那些过度包装的商品。

然而,无论是避免浪费还是认真执行垃圾分类,这些都只是苏一格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习惯,尚未上升到环保意识的高度。
直到她观看了纪录片《塑料王国》,才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从而实现了从自发节约到自觉环保的转变。
事实上,这部纪录片的画面并不美观,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生活在污水、垃圾等恶劣环境中的人们。
更重要的是,该片的一些镜头正是在她的家乡山东拍摄的。
当看到小女孩用污水洗头、孩子们在垃圾山旁玩耍着医疗废弃物时,苏一格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并从此开始深入关注环保问题。

正因如此,苏一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
她深知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后来开始努力影响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在苏一格外出时,她几乎总是会随身携带一个印有小浣熊图案的布包,这个布包是她在加拿大留学时,在室友的建议下购买的。
那天,她们一起逛街时路过了一家纪念品店,室友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带有小浣熊和垃圾桶图案的布包,并强烈推荐给苏一格。
面对苏一格的疑惑,室友解释说,她觉得苏一格和这只小浣熊非常相似。

当然,这并不是指外貌上的相似,而是因为她们都喜欢“翻垃圾”。
听到这里,苏一格不禁莞尔一笑,她并没有因为室友的调侃而生气,反而欣然买下了那个布包。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室友的话确实有道理。
实际上,加拿大的垃圾分类制度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严格,她的室友就经常搞不清楚具体的分类规则,常常将垃圾随意混合在一起。

苏一格无法容忍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但她并不想让自己的“执着”成为他人的困扰,于是常常在室友未察觉时,默默将其垃圾进行细致分类。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她们共同租住的房屋里,垃圾分类始终井然有序。随着对加拿大的深入了解,苏一格还开始涉足闲置物品的交换活动。
这些活动让苏一格逐渐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环保同仁。慢慢的,她开始融入环保组织,站在了公益宣传的前沿。
05
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环保知识,苏一格还特地在豆瓣上创建了一个小组,专注于解答网友们关于环保的各种疑惑。
粗略估算,苏一格每月都会回应近千个问题,但她对此乐此不疲。
只要想到自己的行动能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她就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各异,苏一格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举止也难免会受到一些质疑。
例如,某次聚餐前,她与一位新结识的友人发生了争论。
那天是她们第一次见面,当听说苏一格致力于环保事业时,这位友人提出了诸多质疑。
当苏一格谈论重复使用时,对方指出清洗过程耗费水资源;当她介绍可降解产品时,对方则认为是营销噱头。

但在聚餐结束后,苏一格一如既往地整理餐桌垃圾的举动,却意外地吸引了那位友人的注意。
这时,那位友人才真正意识到,苏一格对环保的执着并非空谈,而是真心实意的投入。
看着对方的转变,苏一格也恍然大悟:要想引领更多人,首先得从自己做起。
因此,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无论面对何种质疑,都能保持平和心态,做好自己,并伺机影响更多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点亮【在看】,扩散关注最新消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