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请注意:本文案件皆为真实案例,旨在全民普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01
“是啊,我小时候我娘对我好,现在我对我娘好,应该的”
2016年,四川成都的某个住宅小区内,一位中年女性正推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散步。
这位中年女性名叫刘建鸣,她蓦地驻足,手指着远处的草丛,俯身对老人说道:
“高娘,您还记得吗?小时候,您常给我们采棉花草做馍馍,甚是美味。我现在去采些来,给您做一顿。”
老人名叫高玉清,她坐在轮椅上,微笑着点了点头。
这一幕太过温馨,以至于路过的人都说道:“老太太,您真是命好啊,养的这闺女可真孝顺。”
老人先是一愣,然后故作镇定。因为这已不是第一次有人误会她俩是母女了。
其实,没有人知道,高玉清并不是刘建鸣的血亲,而是她家几十年的老保姆。
那么,高玉清难道没有家人吗?为何会在雇主家待上数十年,甚至在年迈之时还由雇主家照顾呢?
02
1954年,四川省新津县县长刘致台的妻子许曼云怀上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作为新晋父母,他们既满怀期待又紧张不已,对于如何照顾新生儿一无所知,而他们的父母又远在乡村,无法前来新津县协助。
许曼云在孕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充满了不安,而命运就在这时为她送来了一个人。
当时,县委机关的一位女同志喜得贵子,许曼云与其他同事一同前去探望,在那里,她遇见了一个做事利落的女子。
那女子便是高玉清,她负责照料那位女同志的月子,热情招待来访客人,端茶送水,还煮荷包蛋给大家品尝,性格爽朗,健谈。
许曼云看着能干的高玉清,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
“高姐,你做事真利索,人也和善。等我以后生了孩子,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
许曼云向高玉清发出了邀请,并向她倾诉了自己作为新手母亲的迷茫。
高玉清看着面相和善、谈吐不凡的许曼云,感受到她的善良,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许曼云又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顾虑:“我之后要去郫县,你可以跟我一起去吗?”
“这没问题,我一个人,去哪儿都成。”高玉清爽快地答道。
就这样,高玉清走进了刘家,开始了她与刘家几十年的不解之缘。
初到刘家的高玉清,起初显得有些拘谨。
她生于1919年,深受传统观念影响,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后,她内心仍觉得自己是为主人家服务的下人。
她对刘致台和许曼云充满敬意,勤劳地操持家务,努力展现自己的价值。
面对县长刘致台和身为县长夫人兼县委机关干部的许曼云,高玉清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起初总是习惯性地称呼他们为“老爷”、“太太”,甚至不愿与他们同桌共餐。
然而,受过新式教育的许曼云却拉着高玉清的手让她坐下,耐心地开导她。
“高姐,现在是新时代了,别再叫我太太,我们是同志!”
“我们之间是雇佣关系,你为我工作,我付你薪水,我们都是平等的。”
许曼云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安抚高玉清的不安情绪,给予她尊重,始终秉持公平原则对待她。
在刘家,高玉清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理解。
任劳任怨勤勤恳恳,铸就刘家美好家园
刘致台与许曼云,皆为革命战士出身,新中国诞生后共筑爱巢,然而家庭琐事成为他们面临的另一挑战。
刘致台早年投身革命,行伍出身,对家务琐事一窍不通,甚至连烹煮一碗面条都力不从心。
而许曼云则来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家中从不让她沾染家务,成长求学期间又毅然参加革命,因此对家务同样知之甚少。
加之二人公务繁忙,家中常常混乱无序。
直至高玉清的到来,刘家方显家的温馨与整洁,一切井然有序,焕然一新。
03
许曼云产后,高玉清无微不至地照料她坐月子,为孩子更换尿布,深夜安抚啼哭的婴儿,烹制一日三餐,洗涤衣物,打扫室内外。
她不仅为许曼云分担家务、抚育孩子,更传授许曼云如何成为一位称职的母亲,如何呵护自己的孩子,加深母子间的情感纽带。
许曼云对高玉清的信任日益加深,将家中大小事宜悉数托付给她,甚至将大部分薪水也交予她,以维持家庭开支。
岁月流转,刘致台与许曼云又先后迎来四个子女的降生,抚养这一家七口的重任,几乎全部落在了高玉清的肩上。
高玉清十年如一日地辛勤付出,无怨无悔地照顾着这个大家庭。
由于刘致台和许曼云工作繁忙,时常外出,家中五个年幼的孩子便与高玉清相依为命。
可以说,孩子们出生后,除了母亲,最熟悉的面孔便是高玉清。
孩子们与高玉清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与亲生父母的时光,因此他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高娘”,视她为半个母亲。
高玉清对刘家五个孩子关怀备至,孩子们也对她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许曼云的三女儿刘建鸣童年最快乐的回忆之一就是分发糯米粉的时刻,因为这意味着高娘将为他们制作美味的馍馍。
高玉清会外出采摘棉花草,将其剁碎后与糯米粉混合搅拌,揉成团子再用小火煎制,为孩子们制作出可口的馍馍。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家每户只能领取有限的糯米粉,而高玉清却总能变魔术般地制作出许多棉花草馍馍供孩子们享用,剩余的部分则留给许曼云夫妇。
她自己总是舍不得品尝这来之不易的美味。
在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上无微不至的高玉清,对他们的教育也同样严格。
由于刘致台和许曼云对她充满信任与尊重,从未将她视为外人,因此高玉清深感自己有责任将刘家的孩子们教育好。
尽管高玉清读书不多,无法讲授深奥的道理,但她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们传授着优秀的传统美德。
有一次刘家的小五因为调皮偷摘了邻居家的果子,高玉清严厉地惩罚了他并告诫他这种行为的错误性。
小五委屈地跑去向许曼云告状,却没想到许曼云反而批评他说:“高娘相当于你的半个母亲,你做错了事她教育你是应该的。”
04
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中,高玉清勤劳朴实、善良坚强的品质也深深地影响了刘家的孩子们。
许曼云夫妇对高玉清感激不尽,因为她真的把刘家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来疼爱。
即使风云变幻也始终不离不弃,独自守护着五个孩子和一个家。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打破了刘家的宁静。
1966年,那场“大动荡”的冲击波触及了刘致台和许曼云,两人被带离家乡,接受隔离审查。
他们被迫离开故土,留下了家中一群年幼的孩子,甚至来不及为孩子们做出妥善的安排。
当时,刘家最大的孩子年仅12岁,而最小的孩子只有三岁。
许曼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高玉清身上,同时她内心充满了担忧和挣扎。
许曼云深知,刘家此刻岌岌可危,这场灾难不知何时能结束,一旦事态恶化,她和丈夫可能再也无法回来。
她不好意思让高玉清继续留在这艘在风雨中飘摇的“刘家小船”上。
然而,高玉清岂能不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她看着刘家五个孩子迷茫而害怕的眼神,便再也无法割舍。
高玉清虽然才四十多岁,但这些年不断有人为她介绍对象,还有条件更优越的家庭希望她去做保姆,然而她都一一回绝了。
她无法放下刘家的五个孩子,也忘不了许曼云夫妇对她的深情厚意。
毕竟,从未有人如此善待过她,把她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是刘家给了她一个安定的家,还给予她丰厚的报酬。
在刘家遭遇危机的时刻,她作为刘家的一员,怎能选择离开?
她向许曼云承诺,一定会守护好这个家,让他们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要坚持到底。
这样,刘致台和许曼云才能安心,勇敢地迎接即将到来的风雨。
许曼云夫妇离开后,刘家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他们的工资被冻结,不仅无法支付高玉清的薪水,甚至只能依靠积蓄度日。
然而,家中有多张嘴需要吃饭,日子渐渐捉襟见肘,高玉清开始想方设法为孩子们筹集食物。
她常常在凌晨三四点前往屠宰场,购买一些肉的边角料和动物内脏,虽然口感不及瘦肉,但至少是肉类。
她还会上山采摘可食用的野菜和蘑菇,期间不知摔了多少跤,有一次甚至险些从山坡滑落。
即便如此,她仍努力让孩子们吃得更好、更有营养。
05
生活的艰难迫使高玉清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卖掉了母亲赠送的、她佩戴了大半生的玉镯。
这只玉镯是她与母亲最后的联系,为了孩子们,她舍弃了这份珍贵的纪念。
当时年幼的刘建鸣并不了解玉镯对高玉清的意义,她只是疑惑为何高娘手上的“叮叮当当”不见了。
她不知道的是,那只玉镯已经换成了他们的生活所需,高玉清为了孩子们,舍弃了自己的母亲,因为她已经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母亲。
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高玉清竭尽全力张开羽翼,保护着年幼无助的孩子们免受伤害。
幸运的是,老天有眼,几年后许曼云夫妇终于被释放回家。
他们看到的依然是那个整洁如初的家,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且丝毫未受苦难的模样,这让夫妇俩泪流满面。
在被批斗的那几年里,许曼云和丈夫遭受了无尽的羞辱和苦难,他们被戴上高帽、游街示众、下放到艰苦的农场进行改造、住在牛棚里吃着粗糠咽着野菜。
然而他们始终坚韧不拔地坚持着,只为等待回家的那一天,感谢高玉清的帮助让他们能够重回家园。
那段经历让许曼云变得异常脆弱,她无法忍受邻居的指指点点和那段羞辱的回忆,经常痛哭流涕、夜不能寐。
而高玉清始终陪伴在她身边给予安慰和劝导,在许曼云产生轻生念头时像大姐一样及时骂醒她。
在高玉清的鼓励下许曼云终于重新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生活。
岁月如梭,刘家的境遇日渐昌盛,孩子们纷纷长大并开枝散叶,高玉清便又肩负起照料刘家第三代的任务。
回想过往,高玉清年少失恃,青春丧偶,更遭遇子女夭折之痛,被婆家视为不祥,终被逐出家门,孤身一人。
而现在,对于高玉清而言,整个刘家就是她的亲人,刘家人也对她满怀敬意和爱戴。
1998年,刘致台辞世。79岁的高玉清与许曼云共度余生,情同姐妹,形影不离。
在刘家的户口簿上,高玉清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2007年,88岁的高玉清因脑溢血突然倒下,刘家上下忧心忡忡,五个孩子立刻放下手头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医院轮流看护。
当时高玉清年岁已高,刘家的一些亲戚都建议放弃治疗,但许曼云坚决反对,坚持全力救治,终于将高玉清从生死边缘救回。
然而,高玉清却因此半身不遂,刘建鸣力排众议,不顾家人劝阻,坚决不把高玉清送入养老院,而是选择亲自照料。
服侍半瘫痪的老人何其艰难?送餐递水,处理排泄物,还要助浴擦背,每日按摩以助疏通,对于已过半百的刘建鸣而言,这无疑是项艰巨的挑战。
但她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因为她深知,小时候高娘曾无私地照料过他们,现在是时候回报这份恩情了。
不久之后,80高龄的许曼云也病倒了,需要人照料。
刘建鸣在照顾高玉清的同时,家中其他孩子因远在外地无法帮衬,许曼云心疼女儿的辛苦,更不舍将高玉清送入养老院。
于是她决定自己去疗养院,以确保高玉清能得到更好的照顾。
高玉清一生为刘家奉献,刘家儿女们也视她如亲生母亲般赡养,刘家孙辈们更将她当作亲奶奶对待,她的晚年生活,刘家也一定会妥善安排。
在刘建鸣的精心照料下,高玉清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甚至能够重新行走,身心状态也日渐改善。
到了2016年,97岁的高玉清被照料得无微不至,整个人干净整洁,面色红润,精神抖擞。
每当佳节来临,刘家全家都会从各地赶回故乡,齐聚一堂,陪高娘共度欢乐时光。
在合影时,高玉清总是坐在中间的位置,这位照料了刘家几十年的老人,已然成为刘家的灵魂人物,而她的晚年也得到了刘家人满怀感激的回报与照顾。
06
世间确有真情存在,即便没有血缘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也丝毫不减。
高玉清对刘家的倾心付出,换来了刘家的深厚情谊,使她的晚年充满了幸福与温馨。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的,彼此扶持,心怀感激,以实际行动回报,这才是人类最纯真的情感流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点亮【在看】,扩散关注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