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考古的考古——从杨威自传里摘点有意思的东西

10月24日,我们从丹麦回到北京的那天,小鹏也在首都机场,只是他不是来迎接我们的,而是和教练一起踏上去德国体操世界杯分站赛的征程,那时候小鹏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参加过国际比赛了,其实我挺想送送他的。但我们的航班晚点了,我们出关的时候,他早就已经进了安检。那天首都机场被围得水泄不通,中心的工作人员、国家队的队友、媒体还有各个省体育局的代表、北京队和八一队的好多孩子也都捧着鲜花在到达出口等着,我们一出来就马上被涌上来的人流冲散了,我几乎是被人群挤到杨云的跟前的。
我想一个小时前小鹏出发的场面一定不会是这么热闹,他一个人默默的离开了北京,去参加一场也许以前他根本就不屑于去参加的比赛。自努力。其实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未来都很未知,我们只能用不同的方式,各自努力
那一年,我对自己说:丹麦只是一个驿站,明天一定会更好。
宿命般的双子星啊
好在两颗星星都在08年最后闪耀了一次
杨威06年真的是扬眉吐气了,团体金,全能金,还捞着了双杠单项金,一下子圆满了
那段时间练得挺苦的,再怎么说我也已经27岁了,以前就算再累,好像睡一觉起来也跟没事儿人似的,但随着年龄和伤病的累加,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都感觉很疲劳,而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真的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不疼的。但都得忍着,强装出一副很轻松的样子来,因为那松懈下来。我想要给他们的感觉是:"杨威哥都没说累呢,我们有什么资格累。"
那段时间,和我一批的运动员很多都退役了,出去比赛时特别有"物是人非"的感觉。从孤独的感觉到慢慢融合在现在的这一代里,然后再次感到孤独,我觉得也许这是一种使命。有时候,我会想起王义夫,很难想象他经历过那么多次奥运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中间又有一些什么样的经历。
那时候小鹏的伤反反复复,肖钦、邹凯都是单项比较好的选手,男子团体六个项目当中我最少得上四个项目,很关键,任务很重,那时候像比赛一样,我有的时候会把他们想象成我的对手和裁州,一套动作完我做成套动作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队员都围成一圈,看我的动作。做成之后,我也会挥手致意
2007年世锦赛是奥运会之前我们和日本队最后一次碰面了,输赢会对北京奥运会的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双方都很清楚
那一年去斯图加特的时候,大家的信心还是挺足的,因为训练的决态确实不错。赛台训练、团体预赛都特别顺利,可能是一切都太顺了,最大的意外却出在了团体决赛那一天之前。
平时从我们酒店到赛场大概需要40分钟的时间,我们出发的时间也留出了富余,结果那天斯图加特下了暴雨,全城的交通都受到了影响,我们的大巴堵在路上,眼看离比赛的时间越来越近,但车却一动不动。赛场那边和领队联系说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如果无法赶到赛场,可能会按照弃权处理。2007年世锦赛是奥运会的预选赛,如果弃权,意味着我们将无法出现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那么之前的一切努力就将付诸东流。
教练员们也告诉我们做好思想准备,有可能我们到了赛场之后没办法热身就得上场比赛。我们所有的队员在车上就开始绑绷带、换衣服、做准备活动……本来很平静的心情开始变得焦急和忐忑起来。
不过那天我们最终还是赶上了比赛,组委会也考虑到了天气原因,开赛时间往后推迟了十五分钟。
这个波折没能影响当时实力强劲的中国体操队卫冕团体金牌,其实回头看来每一个成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间总会经历大大小小的意外,这也让我们明白,备战比赛并不仅仅是练好所有的动作,思想上准备好对付赛场内外的意外事件也是重要的一环。
2008年我们之所以可以成功,要归功于之前的成功给我们积累了信心,也归功于那些波折锻炼了我们应对意外事件的心态。经历过的,不管是苦难还是喜悦,只要可以好好利用,就没有什么是浪费的。
2007年世锦赛,中国体操队延续了2006年的辉煌,我们获得了男团的金牌,陈一冰、肖钦和程菲也都在自己的强项上卫冕了冠军。我也第二次获得了男子全能项目的冠军,其实这么多年以来男子全能项目作为体操比赛中最难、最受关注的一个项目,卫冕是很难的,我成为继南斯拉夫人苏米在1922年和1926年蝉联全能冠军后,近81年来首个卫冕男子个人全能冠军的选手。
所以,我总在想,也许1999年或者2000年的时候拿了全能的冠军,奥运会上就可能很难去卫冕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如果1999年我在天津拿了,那我可能就会变成一种"保"的心态,这而2006年的时候是我积累了那么多年实力和经验的结果,我可以说我拿这枚金牌没有人会说我是侥幸的,我的实力是高人一等的,所以到2007 年和2008年的赛场上,我也不会有很大的压力,因为自信是不一样的。
在我的概念里2007年世锦赛就是2008年奥运会的热身,从斯图加特回来,2008年奥运会就开始了
——————PART4——————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