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观澜】陈晓芬:一起读《大学》


一起读《大学》
——四书五经之《大学》译注前言
文/陈晓芬

《大学》是一部以“德治”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它的书名含义,就是在大学(又称太学,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里所讲授的博大而精深的圣王之学,也称为“大人之学”。
现存《礼记》中的《大学》原文,编次颇多错乱,经后儒修订,故有多种改本,而以朱子《大学章句》所定的分章层次最为分明而有系统,又最为大家所熟悉,所以本编的正文也采用了这一编次。
《大学》的作者为谁,史无明文记载,据朱子考定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后人多从其说。清代曾有学者提出《大学》为汉儒所作的观点,但因证据不足,未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故本编仍沿用朱子旧说,定为曾子所作。
关于《大学》的宗旨,朱子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是“修身治人底规模”,好像盖房子,读《大学》等于搭好房子的“间架”,以便将来“却以他书填补进去”。这就是说,无论从做学问研究儒家诸多经典出发,还是从实践上从事修己治人的人生事业出发,《大学》都已为人们指明了全局的规模、前进的方向和具体的步骤。所以,《大学》既是学者“初学入德之门”,又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最高纲领。
《大学》虽然可以作为每个人立身处世、进德修业的指南,然而从《大学》的立言本旨而言,显然是把在位执政者作为对象的,尤其是对最高统治者天子提出的严格要求。这是因为,天子是决定天下治乱的关键人物,天子的品德才智可以左右天下的兴衰和人民的祸福,所以,《大学》的全部内容基本上都是从天子及其最高统治集团的立场出发的,因而历代学者都把《大学》视为为“帝王之学”。
《大学》依据孔子“仁”的思想,以“德治”作为指导,阐明了儒家“修己以安人”的圣王之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属于所谓“内圣”范围的“修己”工夫,一是属于“外王”范围的“安人”事业。对此,全书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和八个具体步骤。三条基本原则就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即谓之“三纲领”。《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明德”,但入世以后,“明德”被利利欲所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然后推己及人以革新民心,共同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过八个步骤进行努力,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谓之“八条目”。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项是“修身”的前提,后三项是“修身”的目的。
《大学》认为,“修身”的先务是“格物”“致知”,就是首先要明白事物的道理,然后对于善恶、吉凶的因果关系才有所认识,并促使自己除去被利欲所染的习气以恢复固有的善性,从而趋向于“至善”之境;既已认识到以达到“至善”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然后通过“诚意”和“正心”的修养功夫,追求道德、才智上的自我完善,其中格物、致知属于知识修养范围,诚意、正心属于道德修养范围,知识和道德兼修并进,以期达到“修身”的目的。这就是三纲领中的“明明德”之事,亦即“内圣”范围内的“修己”之道。修养好德才兼备的自身,就为进一步从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安民事业打下了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就是三纲领中的“亲(新)民”之事,亦即“外王”范围内的“安民”乃至“安百姓”的事业。“明明德”和“亲(新)民”两方面的最后成功,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那就是达到了“内圣””与“外王”高度统一的“至善”之境。若能长久保持这种“至善”之境而不失,则三纲领中的最后一项“止于至善”的最高目标也就达到了。因此,只有天子能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而自明其明德,并能以身作则推及天下之民而与之更新,然后普天下才能殝乎至善之境。天子若能以忠恕之心,行仁义之政,是诚可谓“放诸四海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道理。这一理论体系,建立了整个儒学的框架,从而获得了儒家思想中的崇高地位。
当然,就《大学》的内容和教导的实际而言,是要求人人能正心、诚意,个个能修身、齐家。正心、诚意,是“大人”和常人修己的起点;齐家,更是人人的希望和职责;治国、平天下,也是一国之人乃至普天下之人的共同愿望;何况治国、平天下的共同基础,又是建立在每个人的正心和修身之上!这说明《大学》不仅是“大人”之学,更是人人所需要的常人之学。学好《大学》,用功久了,功夫纯熟,自然就能成为知识渊博、道德理想高尚的“大人”,不因地位的高低、职业的尊卑而受影响。所以,这样的“大人”,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如果用现代意识来解构《大学》,我们不但可以将其视为政治上的领导哲学、企业上的管理哲学,而且可以将其视为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三纲领”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总纲领,“八条目”是它的具体措施、步骤和主要内容,而其中的“修身”则是它的中心任务。更准确地说,《大学》是我国古代大学的教育路线和方针。这条教育路线是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德才并重的教育。这个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纲领、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措施和途径等内容,旨在培养合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这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创建和谐社会来说,更有其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