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某车企武汉工厂推进受阻


本公众号连续两周被国内两个知名主机厂的公关狙击,何其幸焉。
上周发布了一篇宣传向、夸夸类的新闻分析类文章,没想到炸圈了,无意间触发了产业界最前沿的内幕消息,公众号阅读量接近五万,微博、今日头条、小红书、视频号、抖音号、虎扑等博主都纷纷用我文章和评论区留言在二次创作和传播。
本周一被正式投诉,扣上了“博眼球”、“恶意捏造”、“严重干扰我司正常业务”的帽子,我只好无奈删除原文,对于该品牌从此粉转路。
原来我一直以为国内真的有黑媒体,现在来看,大部分都是说实话的媒体罢了。舆情就像弹簧,是压不住的,你势大的时候它会保持屈服,但哪天势微了,请迎接迅猛的反弹。
回到本文主题,从产业界和读者反馈来看,这个事情传了大半年了,突然180度转弯,应该是本月刚谈崩不久,或者说遇到了客观上无法克服的阻力。我整理下几个热点问题,并加上自己的见解,但具体后续如何发展,还需静待官宣。
武汉的营商环境所致?
这个原因可能性最小。
早在10年前,我会同意这观点。我曾经呆过一家公司,老板是荆楚人,2015年前考虑投资建个面向汽车产业的化工厂,重点考察了武汉、泉州、漳州三地,第一个放弃了武汉,原因是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未来在武汉运营将面临的公关成本压力。
但如今我相信,疫情以后,为了快速恢复经济,武汉政府大刀阔斧推出了许多重磅支持招商引资的政策,吸引了许多重大项目进城,从2021年能引入小鹏入局就可以看出成效,目前的营商环境已经大有改善。
代工方坐地起价?
这个可能性不大。
代工都是临时性措施,参考蔚来早期请江淮代工,理想早期请力帆代工,做大做强后都选择自建工厂。
建厂面临着资金压力、错过市场窗口的风险,但胜在自主掌控、保密性强。
某车企背靠的集团账面资金非常充盈,完全有能力自建,如果选择代工更多是因为多方博弈达成的某种协议。
目前谁都知道代工方的产能是有大幅盈余的,对于某车企这种香饽饽项目,应是举双手欢迎。
所以在代工谈判上,我认为某车企是更占据话语权,代工方坐地起价这事经不起推敲。
原产地不愿意放?
这个可能性最大。
我们知道目前各地政府都在竞争产业资源,成功的新能源车企是必争的项目,看看赛力斯给重庆、蔚来给合肥、理想给常州、零跑给金华、比亚迪给济南抚州等地带来的巨大变化,无论从带动区域经济繁荣、促进政府税收收入、提升当地工业水平、创造海量就业岗位等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某车企的第一、二工厂选择的产地政府,在扶持当地自主新能源品牌、豪华新能源品牌多年来不及预期的背景下,是极其重视这次的新势力品牌合作,双方在某种层面达成合作共赢和互相约束的协议是很有可能的。
而且以原产地在国内的地位和资源,就算再扶持一个工厂也毫无难度。
招聘信息已下架?
1月17号,有媒体在某车企官方招聘网站发现了武汉地区汽车工厂项目经理的招聘信息。如今再次查询,该招聘信息确实已经下架。
在目前谈判结果还不太明朗的情况下,旧时的招聘信息已经不合时宜了,容易引发媒体联想和猜测,选择下架很正常。
从产业信息来看,多个零部件都在启动阶段了,比如座椅已经开模、底盘正在从DV走向PV。这时候如果来个大后撤,处境窘迫的恐怕都是供应商。
第三款车不是增程车?
这点被某车企后台投诉完全失实,我非常意外。种种迹象都在支持这个观点,而且也不是我首发的。我只能理解为出于保密的原因,官方不希望媒体过多聚焦这个话题。
最后想给某车企公关留言:
网络上充斥了大量实车事故、用车故障的文章和帖子,是实打实会影响品牌口碑和销量实绩的,多去控制在这方面的消息,而不是无端棒打产业新闻类媒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次莫须有的投诉给我带来极差的观感,未来我不会再助力这个品牌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