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20年后的差距,真的很明显


哈喽,我是小芳。
一位来访者曾经这样跟我描述她的经历:
小时候一到周末她的父母就会把她送回爷爷奶奶家。
因为爷爷奶奶重男轻女,家里只有哥哥和弟弟,她不愿意回,想待在自己家里。
她的爸爸就拿着一根很长的棍子,在后面打她,让她回爷爷奶奶家。

她的记忆已经比较模糊了,说不清父亲打了她几条街,也记不清路边其他人的表情。
只记得当时的羞愧,觉得自己在哪里都是多余,还有无尽的无助。
这位来访者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但她总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直努力地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价值,这让她的情绪很不稳定,陷入了失眠。

她对我说:“我的脑海里总会想起那天的街道,没有一个人,只有我自己,我不知道往哪里走,好像去哪都是多余的。”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20年后,过着不同的人生。
他们的生活可能类似,但内心的状态却截然不同。
打孩子的父母从不愿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
“我打她是为了她好!”
这样说的父母往往是不愿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

你可能害怕“失控”,希望所有事情都按自己的计划来,但到头来发现,你只能短暂地控制自己的小孩,但却连自己的手都控制不了。
你可能害怕“真相”,不愿相信孩子视角中看见的一切,希望继续“骗”过自己,按剧本把内心的“本应该”都演完。
你也可能害怕“后果”,只想把对孩子的看管成本降到最低,画一个圈,让孩子待在里面,是最轻松的事。

这样的父母其实长不大,最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子女都不愿回家,即使回家也会争吵。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截然不同
我老公的原生家庭很幸福,从来没有挨过打。在他身上我总能看见一种平静的力量,无论家里遇到多大的事,他的反应永远都是积极的。
他总说“有办法”“会好的”“别担心”。

从小“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们内心总是有很多恐惧,遇见问题会表现出很多迟疑和慌乱。
因为小时候经常遭遇肢体暴力,所以他们有很多情绪记忆,这些情绪记忆会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容易产生很多应激反应。
“经常挨打”的孩子,像是被绑上了一颗定时炸弹。即使长大之后,他们的情绪也会更加容易波动,感受到不安。

孩子总能从自然挫折中成长
能让孩子成长的不是“人造挫折”而是“自然挫折”。
俗话说得好:事教人,一遍就能教会。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总想踩着凳子翻书架上的书,结果把书弄得满地都是,自己也摔了下来。
提供“人造挫折”的父母,把孩子提起来打一顿,让孩子长记性,不允许再爬书架。

而提供“自然挫折”的父母会告诉孩子:摔痛了可以哭一下,但哭过之后我们需要把书放回去。
下次要拿书,可以找妈妈帮你扶着凳子,防止自己受伤。同时,自己弄乱的东西要重新收拾整齐。
在自然挫折中成长的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经验,让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
  关注我,获得更多育儿认知,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