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今天在直播间有人问我:“孩子总是哭闹个不停,我也共情了,但是没用。该怎么办?”
面对情绪时,孩子往往在意的是父母的陪伴和理解。而父母在意的却是如何解决问题。
【共情】这2个字,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很难。
能让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力量的共情,需要注意下面这4个细节:
1. 用放大镜找到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
4岁的小雨跟朋友一起比赛拼拼图,拼输了之后很沮丧,一个人难过的哭了起来。
妈妈看到后并没有安慰小雨输赢很正常,让小雨不要难过。
而是问:“你是想让妈妈看到你赢,为你感到开心吗?无论输赢,妈妈都爱你。”
在育儿路上,父母不是试卷背后的正确答案,而是与孩子一同并列延伸的轨道,随时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支持。
2. 做复读机重复孩子的感受
6岁的乐林从幼儿园回家特别生气,一直在说:“老师不公平!表演节目总让我演大树,我一点都不喜欢演大树!我不想演了!”
试着放下你对是非的判断,不断重复孩子的感受,你就会有新的发现:
“是啊,这样听起来是不公平!”
“对啊,凭什么让我演大树呢!”
“你一点都不喜欢演大树。”
“对啊,谁会喜欢演大树!”
“妈妈也觉得应该没人喜欢演大树。”
“那我不演,谁来演?我能不能跟别人换一下?比如我去演个蘑菇,也总比大树好吧!”
“你这么快就想到好办法了!”
孩子感觉好多了···
感受被看见后才会消失,反之,会变成情绪一直积压在孩子心里,隐隐作痛。
3. 换一种说法让孩子看见另一种可能
当孩子说:“妈妈,这题太难了,我做不出来!”
“我来帮你看看” 和 “你再仔细想想” 对孩子来说都没有意义。
最好的回复可以是:
“这题比上道题难很多,你推导到哪里了?”
“你上次好像也做过难度跟这个差不多的题,妈妈记不得你怎么做的了,只记得你最后还是成功的做出来了。”
“你都做到这里啦,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这里的吗? ”
“你再担心自己花更多的时间也做不出来对吗?那你还打算花多久尝试一下?”
当孩子看到了一个事情的更多面时,他总能自己找到答案。
4. 善用暗示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孩子爬山爬到一半说:“我太累了,妈妈抱!”
可以暗示孩子:“上次咱们一起爬山,你也说累了,但还是坚持爬到了山顶,特别有耐力。那种靠自己爬到山顶的感觉一定很棒吧!”
孩子想加入其他小朋友遭到了拒绝说:“妈妈,他们都不愿意跟我玩!”
可以暗示孩子:“熟悉你的小朋友都知道你是一个特别热心的孩子,很会帮助别人,他们肯定还不知道这件事。咱们要不要直接帮他们拿下东西?”
父母的暗示对孩子来说就像能量棒,让孩子重新获得能量和勇气面对困难和挫折。
育儿路上,让孩子做自己远比给孩子递答案重要得多。
关注我,获得更多育儿认知,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