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我的一个学员最近咨询说孩子现在只要一生气就会说:“妈妈,我不要你了!”一边说还一边推妈妈,如何引导?
这种语言加肢体上的小暴力,总能让这位妈妈一秒钟上头,但吼骂过孩子后又十分自责,同时也很困惑和伤心。
关注公众号即可获得一次免费的1v1咨询,席位不多尽快联系我。
想不通孩子平时乖巧懂事,为何生气时会有这样的行为?
难道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大问题?
其实,当孩子出现生气打妈妈的行为时,并非意味着孩子就是 “坏孩子” 或者 “白眼狼”,这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脑科学可以为我们揭开谜底。
1. 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最为亲近
在孩子的小世界里,妈妈是最亲近、最可依赖的人。
他们打妈妈,往往并非针对妈妈本身,而是试图摆脱妈妈身上那些让自己不如意的部分。
他们潜意识里笃定,即便自己对妈妈动手,妈妈也不会真的弃自己而去,妈妈的爱就像一个温暖且永不熄灭的港湾。
2. 孩子尚处于道德伦理概念的懵懂期
孩子尚处于道德伦理概念的懵懂期。
2-4岁这个阶段的孩子,道德规范尚未在他们心中成型。
他们的认知里还没有 “打人是一种恶劣行为” 这样的观念,行事仅仅遵循本能与当下的情绪冲动,不会像成人那般用道德伦理的框架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3. 儿童大脑发育的阶段性局限
孩子大脑中的前额叶在这个时期还远未发育完善。
前额叶犹如大脑的 “指挥官”,负责掌控情绪、抑制冲动等高级认知功能。
由于它的不成熟,孩子在情绪激动时就难以自控,很难让自己冷静下来,从而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
关注公众号即可获得一次免费的1v1咨询,席位不多尽快联系我。
4. 孩子缺乏有效的情绪表达途径
孩子对情绪的认知和表达只在最初级的阶段。
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该如何表达,所以只会用2种情绪来表达自己,一种是 “我很高兴”,另一种是 “我不高兴了”。
孩子控制能力比较差,所以情绪都很外露,当孩子不高兴时,就会发脾气、砸东西、甚至是打妈妈,因为孩子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悲伤、难过或是愤怒的情绪。
如果你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欢迎预约我的直播间,可领取0-6岁育儿大礼包。
对于孩子来说,情绪表达和管理并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所以这也就需要家长来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引导和培养。
但90%的妈妈都不知道,其实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遥控器在我们手里。
这个遥控器有2个按键,按上键激活的是上层脑,让宝宝冷静思考。
按下键激活的是宝宝的下层脑,让宝宝崩溃激动。
这取决于你是在第一时间接纳他的情绪,安静地站在他旁边,等他一下,告诉他:
“宝宝妈妈看见你生气了,妈妈知道你生气了。”
还是在第一时间说:
“你打我干嘛,积木倒了,你再垒一下嘛,发什么疯?”
神奇的是,在你描述出孩子的情绪后,他们的上层脑就会被优先调用,大脑神经元被激活。
等他们的情绪震荡逐渐减弱之后,我们再去复述刚才发生的事儿:
“儿子,你刚才是想把积木垒得高高的吗?结果他们掉下来了,你就生气了。你打妈妈其实是想告诉我,你生气了,对不对?”
如果在你的引导下,宝宝愿意开口说话了,就说明你成功地唤醒了他们的上层脑。
而重复地唤醒上层脑就能让宝宝情绪失控的状态和激活的脑区建立链接。
也就是说宝宝可以在感受强烈情绪的时候,优先用自己的上层脑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了。
这个时候就要恭喜你了,你已经把聪明的母爱刻进孩子的大脑里了。
这种固化的大脑链接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的。
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先天气质不同,引导方式也是不一样的,需要0-6岁儿童先天气质测试表及养育建议的,可以后台私信我领取。
当宝宝能开口说话之后,我们可以给宝宝提供更好的选择。
可以说:
“儿子,你刚才打妈妈了,妈妈这里受伤了,你可以像小医生一样帮我揉一揉吗?
下次你生气了,可以跟妈妈说,妈妈我生气了,然后妈妈也会像小医生这样飞过来照顾你,好不好?”
如果宝宝下一次发脾气,打妈妈,打的更加迟疑了,或者没有那么激烈了,我们一定要说:
“儿子,妈妈这次必须给你点一个赞,你都那么生气了,才轻轻的拍了妈妈2下。
你知道如果你打妈妈,妈妈会痛的,对吗?
妈妈相信你下一次生气的时候,一定能直接告诉妈妈,妈妈,我生气了,然后妈妈就会像小医生一样跑过来照顾你。我们一言为定好不好?”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给宝宝阅读情绪力功能性绘本来帮助孩子更准确地认识情绪、感知情绪、表达情绪。
需要情绪力功能性绘本清单的,可以后台私信我领取。
这些绘本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画面,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情绪,如快乐、难过、生气、害怕、沮丧、失落、无奈等。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绪。
比如,当看到绘本中的主人公生气时,可以问孩子:
“你觉得他为什么生气呀?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呢?”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通过发脾气、砸东西甚至打妈妈等不良行为来表达。
孩子生气打妈妈并非不可理解的洪水猛兽,懂点脑科学,每次的育儿危机都是我们帮助孩子大脑发育的重要契机。
让我们一起做聪明的妈妈轻松育儿吧。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