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错事后先别再批评他,试试和他讲这六句话


哈喽,我是小芳。
很多父母都担心孩子犯错,所以才会不停地提醒、设置规则。有的甚至通过责备、威胁,希望孩子能够“长记性”。
但很少有父母明白犯错后的“自然挫折”,也就是犯错这件事本身,足以让孩子“长记性”。

在孩子做错事后,尝试讲这六句话,让孩子从“自然挫折”中长记性:
1. 刚才发生了什么事?
犯错后我们要分清“错误的行为”和“孩子本人”是两件事,不要一概而论。
有的父母一看见孩子做错,脱口而出:“怎么老这样!你看你,我都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
因为“错误的行为”去否定“孩子本人”,是我们经常会掉入的第一个误区。

问问孩子“刚才发生了什么事?” 才是真正关注“事情本身”,才能让孩子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
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孩子本人”会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断联,让孩子更加害怕犯错,或者故意犯错。
2.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在孩子犯错后,父母要遵循“二八法则”:二分问事,八分共情。关注孩子的感受。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找我咨询,说自己的两岁多的孩子一生气就要扔东西,越阻止他就扔得越来劲。该怎么办?

我问她:“当你看见孩子有这样不好的行为时,你更多的在想我该怎样阻止他,还是在想我要弄清楚他这么做是为什么?”
这位妈妈回答说:“想阻止他,看着阻止没用,才会想他这么做是为什么。”
父母总在追求“止哭止闹神药”,想让孩子服上一副就乖乖听话。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2岁之后,孩子开始进入“自我意识萌发期”,开始产生“我”的概念。与此同时,孩子的感受能否被看见决定他是否愿意跟父母配合。

问一句“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是觉得扔东西会让自己好受点?还是觉得扔东西可以让妈妈看见你需要帮助?”
让孩子知道:“我的感受,妈妈看见了,她允许我发脾气了。”
你会发现,孩子突然就安静了。
3. 你刚才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让孩子有被看见的感觉。
你是不是经常说:“我不管什么原因,我不想看见你这样!”

父母总是想看见“好的行为”,而对孩子来说他们最想看到的是“父母的看见”。
无论行为好坏,我们都要问问孩子:“你刚才为什么要这么做?可以告诉妈妈原因吗?”
而无论孩子怎样回复,他都会明白,比起发什么了什么事,妈妈更关心我这个人。
这时的孩子会更有勇气回答下面的问题。

4. 你有新的办法吗?
比起被告知“你应该怎么做”,孩子更愿意自己主动地找“答案”。
我们有时一心急,总会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做事,美其名曰“为你好!”
但却不知道这会让孩子丧失“自驱力”。
启发式地问问孩子:“你有新的方法吗?”
刺激孩子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才是让孩子在“自然挫折”中成长最好的方式。

5. 你觉得你的新方法怎么样?
问一问孩子,这些方法会有怎样的后果,让孩子逐一思考。
不同的方法会引起不同的结果,哪些是他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他不能接受的。比如,让孩子看见当自己想要一个玩具的时候,我可以去抢也可以去商量。那不同的选择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每一个小想法串联起来,变成自己的“经验”。
这些“经验”会帮助孩子下一次做得更好。

6. 你现在想要怎样做?
经过了上面的分析,孩子一定能把自己的想法、感受、结果、经验联系在一起,重新做出更好的选择。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事,在犯错后我们并没有让孩子学到任何事。
担心孩子犯错的父母,其实内心有很多恐惧和不信任。
他们害怕孩子做错,害怕孩子记不住,害怕孩子不听话。他们不信任自己的引导有用,不信任孩子能自己找到解决方案。
因此他们只能依赖吼骂、责备、威胁、惩罚来宣泄自己的恐惧。
关注我,即可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教育指导。更多育儿认知,在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