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因为我家娃动不动就哭闹,不满足就各种耍赖,有很多坏习惯才让我患上了吼骂依赖症。”
其实并不是这样。
不是我们脾气差,而是我们的能量太低了。
在担心孩子之前,吼完娃以后我真的建议看到这里的妈妈们先关心一下自己。因为吼叫以来,与其说会伤害孩子,不如说伤害妈妈自身更多。
吼娃的原因其实就2种:
一种是我们本身的情绪状态就处在容易吼叫的边缘上,比如孤立无援的带娃,长期睡眠不足,很久没有属于的自己,都很容易让我们失控。
另一种是自己的情绪状态没问题,但孩子确实不听话,什么方法都试过了,最后只能吼一顿或者打一顿。
但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处在被消耗的过程中,当然要先关心自己。
1. 问问自己,让我吼叫的触发器是什么?
看着这张图,找到自己被消耗的原因。
是长期以来内部未清理的情绪?还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导致自己容易吼叫?
选出来,察觉一下当自己看见这些原因后当下的感受。
2. 问问自己,通过吼叫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宝宝上幼儿园快要迟到,还是磨磨蹭蹭的在玩。
吼了一顿后,你发现他确实走得快了一些,但第二天第三天他依然会磨蹭。
原来我通过吼叫解决了今天宝宝准时入院的问题,但没有解决孩子习惯磨蹭的习惯。
3. 自我观察
大部分80、90后的我们,小时候没有人有兴趣了解我们的想法,感受。
我们的父母是爱自己的,但我们接受到的信息是,我必须改变自己满足周围的大人才能获得对应的爱。
现在有了孩子,我们吼娃之后一样会陷入困境,担心自己教育不好孩子,陷入自责。
但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自我观察,没有看见自己的情绪触发器。
孩子哭闹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自己:
“宝宝现在因为打不开水杯,乱发脾气,我想快速让他安静下来,但又没有好的方法,讲道理他也不听,我现在感到很着急,想发火。”
当你看到了自己的情绪触发器,可以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说:
“儿子,妈妈看见你打不开水杯,你着急了,在发脾气。妈妈想让你开心起来,但找不到方法,情绪受到了影响,很着急,也很想发火。”
当你认真的对待了自己的感受后,你会看见,孩子也开始认真对待妈妈的感受。
爱自己才是收获到更多爱。
而忽略自己,只会带来更多的责备和埋怨。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