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记得看见过知乎网站上的一个话题: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有网友说:
焦虑、没有底气,易怒易躁,善良又冷血。
自负又自卑,处理关系走极端,碌碌无为,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
矛盾且别扭,一方面非常渴望被了解,但一旦被了解,就觉得无所遁形。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的控制欲很强,妈妈没有责任心,总是对我忽冷忽热的。
我总想抢表弟、表妹的妈妈,想给幼儿园老师当孩子......
小小的我总是觉得空虚,不仅不配有自己想要的爱,还需要拼尽全力去做奶奶认为爱妈妈的事。
听妈妈的话,努力理解妈妈、爱妈妈。
似乎缺爱的每个表现我都能在记忆之海中翻到案例。
长大后慢慢理解了自己的缺失,给每段不愉快的童年经历打上了标签。
但脑海中出现一股强烈的意念:
我一定要把这种家族式的悲剧终结在我这一代。
我需要擦除家庭给我带来的所有印记,让我的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童年时期缺失的爱,虽无法弥补,但是足够能给为人父母的我们予以警示。
当孩子开始有下面4个迹象时,一定要觉醒起来,及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理解:
1. 夜间容易惊醒,迟迟无法进入深睡眠
忙碌了一天进入了深夜,看起来熟睡的孩子总是容易惊醒。
大哭、超喜欢粘妈妈,只有在妈妈的怀抱中才能安心地闭上眼睛尝试入睡。
很多父母本来白天工作就已经很辛苦了,晚上经历孩子的折腾,心中压抑不住怒火,用吼骂甚至打骂的方法让孩子停止哭闹......
这些父母其实没有意识到:有可能正是因为每晚孩子期待与父母一起讲故事、入睡的愿望落空,孩子疲惫入睡后在梦境中总是不安,噩梦惊醒,才会哭闹。
2. 从不撒娇,特别听话
明明孩子在幼儿时期好奇心旺盛,想要很多玩具,但是总有一些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异常听话懂事。
遇见想要的玩具,即使父母问了孩子是否需要,孩子也会说:
“你看看贵不贵,如果太贵了就不买了吧,款式我不会选,你帮我选吧.....”
在父母眼里,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标准的好孩子。
而实际上,孩子的这个行为是在表达:“我需要用讨好你的方式得到你的爱,你很久没有关注我、爱我了。”
3. 恐惧社交
与小朋友在玩耍时发生争执,会激动的大喊大叫,然后就是大哭,不愿意出门和小朋友们玩......
在父母眼里,这就是孩子胆小怕事。
而实际上,孩子遇见争执的这个场面很紧张,自己很委屈,不会处理,不知道说什么,是因为她从来都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节奏与喜好去社交。
每次想认识新的小朋友总有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在帮助他选朋友,用大人的视角去评价孩子的家长、孩子的行为等。
每次在玩的节奏上也总有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给他提好多意见,而且必须要听。
殊不知正是这些看起来为了孩子好的行为,让孩子无法自己“长”出社交力。
一想起与小朋友一起玩,脑海中总是浮现感觉不好的画面,于是不想再次尝试主动找小朋友玩,不想出门.....
4. 习惯性说我做不到
孩子在遇见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定下目标然后每天跟父母说:
“我做不到,怎么办?”
在父母眼里,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没有勇气,没出息的表现。
而实际上,孩子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这个事件可能源于父母期待孩子不管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但当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时,父母就会生气地告诉孩子:
“你不是说你能做到吗?你就知道吹牛!”
于是孩子渐渐地变得习得性无助,麻木,遇见问题不愿意思考如何解决......
如果,当孩子遇见自己喜欢的事情后,努力去做的过程中有父母的鼓励与陪伴,在没有完成期待时有父母温暖的怀抱。
那孩子将是截然不同的表现......
最后,愿这世上的孩子都能得到想要的爱。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