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潜规则”:有三类孩子老师最喜欢,没人会说,但家长要懂


哈喽,我是小芳。
最近后台私信我的妈妈都在为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发愁:
有的孩子已经上到中班了,还是动不动就跟妈妈说:
“我不想去幼儿园,我要请假。”
有的孩子即将入园,但总是十分胆小,不会社交,妈妈担心入园后孩子会不适应。

我家小螺号今年9月也会上我家小区楼下的公立园,很高兴能在这里认识一群“同龄”妈妈。
今天,跟大家分享幼儿园“潜规则”:有三类孩子老师最喜欢,没人会说,但家长要懂
1. 穿着整齐干净的孩子
人是视觉动物,老师也一样。即使是我们的孩子,也会在2岁之后逐渐开始有审美意识。大家都喜欢跟干净整洁的人相处、做朋友。
孩子上学后要帮助孩子养成爱干净的好习惯。每天穿着干净的衣服和鞋袜上学。

孩子的运动量很大,会出很多汗,夏天要坚持每天帮助孩子洗澡,保证指甲的长短和干净。
如果我们的孩子每天入园脸上挂着眼屎、鼻涕,衣服上有油点、饭渣,指甲很脏,头发也有味道,那么孩子就容易被大家嫌弃。
2.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
想像一下,2个孩子都遇到问题后:
一个能直接找到老师,说出自己的问题,请求老师帮助。
一个找到老师后,一直在哭,没办法清楚地说出问题。老师即使有心帮助,也听不懂。

表达能力好的孩子,往往词汇量丰富,能清晰地描述事物本身也能听懂指令。
同时,这样的孩子还会在幼儿园的“社交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时候就连老师也会需要他帮忙,会经常请这样的孩子在课上互动,帮助其他小朋友等等。
3. 自理能力强的孩子
在幼儿园的班级里一般有20-30个孩子,每个班级会配有2个老师和1个保育员。
曾经有位妈妈来找我咨询,他说自己的孩子上中班都已经3个多月了,这几天突然就不去幼儿园了。
坚持送孩子入园后,孩子还出现了晚上睡着觉大哭的情况。

详细了解了她的情况后,我们发现:孩子前段时间拉肚子,不敢跟保育老师说,所以就拉裤子了。
她们班的保育老师性格比较泼辣,普通话说得不是太好,让孩子很害怕也很难为情。
我经常跟我的学员说:
‍“每一个不去幼儿园的孩子背后都有原因,有些父母选择看到,有些父母选择视而不见。
但这两种选择背后,指向了两种亲子关系。”

前者,构建成长型的亲子关系。
遇到问题,父母增长育儿能力,孩子增长自理能力,相互促进成长,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后者,构建忽视型的亲子关系。
遇到问题,父母只坚持自己的期待,不去引导孩子增长能力、解决问题,只坚持自己的期待,孩子在“期待”中挣扎。

入园前、后一定要持续地帮助孩子不断提高自理能力,从会穿衣、吃饭,到会上厕所,会求助、会表达需求、会解决和处理矛盾等等。
我过往的文章中有很多关于入园力的培养,大家可以去看,有问题可以随时私信我。
此外,有3件小事父母们一定要注意:
1. 不要跟负能量的家长走得太近。
如果一个家长经常抱怨说幼儿园饭菜不好、老师很差劲、同学素质不高,那请你一定要远离这样的抱怨型家长。

因为她会扰乱你的思绪,让你陷入焦虑,而这种焦虑又可能在无形中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更加难以适应幼儿园。
2. 非必要不去骚扰老师。
孩子本身很优秀,老师一定会很喜欢,但如果家长总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不断地去找老师,那么这就会大大的降低老师对孩子的喜爱程度。

另外,没有人会比你更懂你的孩子。与其去问老师,不如想办法跟孩子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更好地跟孩子一同配合解决问题。
3. 永远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班级里最小的。
这个年纪小不是优势,反而会成为阻碍孩子成长的一个巨大的劣势。

因为年纪小,老师就不得不多分出一些精力来照顾,但是这样的照顾绝对不像家长想象出来的,老师会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
老师会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取消孩子参加活动的权利。
慢慢的,孩子的能力就没有办法得到锻炼,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这种巨大的挫败感不仅会让孩子抗拒幼儿园,还会让孩子出现喜欢哭闹、爱发脾气的问题。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