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孩子一生唯一的“黄金八年”,很多父母都后悔太晚看到


哈喽,我是小芳。
我出生在新疆的一个小县城,从进入北大攻读博士研究生的第一天起,我就感受到了早期养育环境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当我还在对科研大佬分享的内容如获至珍,想要一字一句的记录下来时,我身边的同学早已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挑战权威”。
那时我才发现,原来学霸间比的从来不是知识储备而是心理能量。
你是否信任自己能一次次破解难题?
你能否在失败中获得积极正向的体验?
你能否在学前善于合作?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这些心理能量其实来自每个孩子的“黄金八年”。
1岁-培养安全感
1岁前婴儿从他的重要他人(大多数是妈妈)那里获得主要的安全感。
曾经一位来访者担心孩子一哭就抱会养成抱睡的坏习惯,信了网上“有毒的哄睡法”,忽略孩子的哭闹,勉强孩子在床上“自主入睡”。

最后导致自己的高敏感孩子在2岁后变得非常难带,十分怕人,粘妈妈。
1岁前父母应尽量避免以下言行:
忽视孩子的哭闹不管他
过早做“省妈的毒训练”让孩子独自入睡
不打招呼直接离开
孩子在两边老人家中频繁轮换
父母情绪不稳定经常争吵

2岁-培养孩子幽默感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父母需要经常跟孩子一起玩不同的亲子游戏,陪着孩子一同哈哈大笑,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我整理了一份《亲子游戏表》可以分享给大家,有需要的可以在文章下方加我领取。

有研究表明:经常哈哈大笑的孩子口腔里会分泌更多的免疫球蛋白,这会让孩子有更强的免疫力。
3岁-培养孩子创造力
这个时期父母要开始做“玩具测试”,通过积木、橡皮泥、彩笔等等不同类型的玩具找到孩子感兴趣的玩具类型,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创造。

给孩子讲绘本的时候多使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思考、表达。也可以把杂志上的图片剪下来,让孩子根据图画编故事。
关注孩子“出其不意”的举动,学会正向肯定孩子,这是创造力的开始。

4岁-培养孩子表达能力
孩子4岁左右要注意引导孩子使用更加丰富的词汇进行表达。父母应当增加亲子间的言语互动,鼓励孩子在人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意锻炼孩子的口才。
同时,随着孩子进入自问自答和“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父母要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把孩子当作家庭小老师,鼓励他把学到的东西教给自己。

5岁-培养书写能力
3岁孩子以涂鸦为主;
4岁孩子开始尝试点、线的表达;
5岁孩子进入书面语言敏感期;

在锻炼孩子临摹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观察近似字的差异,比如“大”和“人”;“口”和“日”,让孩子先看再写,由简到繁地进行训练。
6岁-培养好性格
好性格的背后是好能力。
爱计较、没办法跟小朋友一起友好相处的孩子是因为没有社交力。
性格执拗、说什么都不听的孩子是因为缺少亲子力。
不满足就哭闹、发脾气的孩子是因为没有情绪力。

爱玩又怕输,动不动就依赖父母喜欢告状的孩子是缺少规则力。
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心理上想亲力亲为,证明自己。能力上无法自理,依赖父母。
7岁-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7岁被称为“橡皮擦年龄”。孩子开始为他人着想,渴望得到朋友和老师的认可。

此时,父母要“看见”孩子,引导孩子看到事情的两面性,帮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让孩子的心智逐渐成熟起来。
8岁-培养独立能力
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通过对自我独立能力的感知获得自我认同。
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安排生活学习的能力,给孩子选择权和决定权,并让他承担对应的自然挫折。

8岁的孩子充满活力,愿意帮助别人,在意外界评价。
只有孩子内在的能力长出来了,他们才会愿意通过努力实现目标。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