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把这5句话挂在嘴边,其实是在向你“求助”,父母千万别不当回事!


哈喽,我是小芳。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认为:
“大人们听孩子说话,听的不只是童趣,也在学习一种更高级的知识。
孩子让我们看到,世界没有被语言定型之前的样子。
没有线条清晰的逻辑、概念、知识框架,也没有形状固定的烦恼、计划、自我反思”。

有时候你听见孩子的“无意表达”,看起来没什么意义,实际上可能正在向你“求助”。
1. “妈妈,我不敢···”
孩子总是:
不敢跟陌生人打招呼。
不敢尝试新鲜事物。
不敢争取想要的东西。

这是孩子的自我认知和价值感不足的表现。
你的孩子正在告诉你:
“妈妈,我的自信心不足总觉得自卑,因为我受到了太多的打击和批评,我很无助,也很迷茫。”
孩子都是通过父母认识自己的。
作为家长,我们要积极关注孩子的自我评价,给他正向的反馈,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知和价值感。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有强大的信念感,帮助孩子不断进步和成长。
2. “我不要一个人···”
孩子总是黏在妈妈身边,或者喜欢跟同学朋友黏在一起,很难忍受一个人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如果一个人,就必须要看电视、看手机或者玩游戏等被动专注的方式来消磨时间。
这是孩子在说:
“妈妈,我仿佛患上了【空心病】,可以帮助我找到我真正感兴趣的事吗?
我不喜欢被填满的感觉。”

父母应该多多关注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及时激发引导,让孩子沿着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持续思考和创造。
这个过程实际是在加强孩子与自我链接,让孩子更加明确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无法跟自己相处的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做自己的事,只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人身上,心是空的,所以总觉得无聊。
3. “没有人跟我玩···”
当孩子感觉到“被孤立”、“被排斥”时往往会说:
“没有人跟我玩!”

这背后可能是因为孩子对社交产生了很多困惑和挫败感,也可能是他在表达自己正在渴望友情或者渴望被认同。
作为父母,我们要先同理孩子的孤独感,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社交,帮助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同时为孩子多多创造能够深度交流的机会,比如生日会或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帮助孩子早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日常沟通中多跟孩子讨论更好的社交技巧是什么?
多问问孩子:
“你觉得下一次我们怎样表达会更好?”

及时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多多尝试,迈出自己的恐惧区。
4. “我没有被表扬...”
这是孩子在说:
“我感觉到没有被认同,没有被重视,我需要鼓励和认可。” 
这句话透露了孩子对自我认同感的渴望,也表明了孩子心理上积极的一面。

父母应该拿着放大镜看见孩子进步的地方,及时给孩子肯定和鼓励。
也教会孩子正确地面对自己的成绩,让孩子看见自己的努力,让成功变成经验,推动孩子追求更好的自己。
另外,多给孩子一些小任务,让孩子通过完成任务增强对自我能力的认同。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内驱力。

5. “我不想去上学...”
孩子对学校环境的抵触情绪可能存在的原因有:
对新环境无法适应
同学关系不好
跟老师的关系不好
学业目标无法完成

孩子表达这样的情绪时,父母应当深入了解孩子当下的感受,心理状态,及时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共同配合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
另外,很多学校都会发生霸凌的事件,父母应当有所重视,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