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伤孩子最狠的一句话,请不要说出口


哈喽,我是小芳。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阿黛尔·法伯说过一句话:
“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
父母的话能够成就自己的孩子,也能摧毁自己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最能伤害到他的就是摧毁他的自信,经常说:
“你看别人,再看看自己!”
父母最容易掉入“比较心理”的误区,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比体重、比身高、比学爬行、比走路。
孩子再长大一点就开始比识字、比才艺,然后就是比学习、比学校。
等孩子进入社会就开始比工作、比收入、比结婚、比生孩子。

总之孩子从出生开始的每一件事情,都被拿来比较。
父母的“比较心理”对孩子的伤害很大,主要体现在:
1. 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成长节奏。
当家长过度强调“别人家的孩子”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永远达不到那个标准,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2. 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和焦虑情绪
长期在比较中处于劣势的孩子,可能会陷入自我否定和沮丧的情绪中,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破坏亲子关系
家长频繁的比较行为,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只是关心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他们的期望。

这种误解和隔阂,很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4. 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在比较心理的影响下,孩子可能会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而忽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感受。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中显得过于敏感或自卑,难以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孙子兵法》说:
“善战者先为己之不可胜!” 
什么是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要你没法跟我争,而不是我要跟你争。
我从新疆保送到北大读博之后才真正理解了竞争的本质。

曾经的我,害怕竞争是因为害怕赢不了丢人,也可能会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
而这种“争”,就是跟别人争。
去了北大之后,看到了各种各样天赋型同学间的竞争才明白:
原来真正的竞争是不断地超越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应当看到自己“比较心理”背后的原因:
1. 投射
将自己内心的不满、焦虑或不满足感投射到别人身上。
比如,我们可能感到自己无法实现某些目标或期望,所以将这种不满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通过比较来减缓自己的不安。

2. 否认
拒绝接受自己孩子的现实状态或特点,并试图通过将其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来否认或忽略这些差异。
这可以帮助父母维护他们对孩子的理想化形象,同时忽视或回避可能导致不安的现实。

3. 理想化
过度强调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就,以此来掩盖或减轻自己的焦虑感或自卑感。
比如,一个父母可能会夸大自己孩子的才能、成绩或外貌,以在比较中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4. 退行
当父母面临压力、挫折或无助感时,可能会回到一种更为幼稚或依赖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可能是一种逃避现实、寻求安慰或保持自尊心的方式。

尊重孩子,帮助他们长成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就要父母放下上述念头,守护孩子长大成人。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