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打招呼,不爱说话,是“社恐”吗?


哈喽,我是小芳。
孩子2岁之后会进入社交敏感期,大多数孩子都会出现下面这些让父母头疼的情况:
对陌生人抗拒,不敢打招呼
既想社交又害怕社交,不愿靠近小朋友
看见过于热情的小朋友会被吓哭
这期分享3个关于孩子社交力培养的底层认知,上方关注我,即可获得一次1V1的家庭教育指导!

1. 让孩子决定跟谁玩
不要总是说“这里这么多小朋友,你去跟他们玩呀!” 
先观察看看孩子对这些玩伴是好奇的,还是回避的,需要哪些帮助。告诉他,你这个感受是对的。
可以说“妈妈小时候见到不认识的小朋友也会觉得有点害羞,不知道怎么跟别人打招呼,要不我们先去给他帮个忙试试?” 

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他都可以按着自己的节奏交朋友。
2. 帮孩子守住底线
双方不受伤害是孩子一起玩的底线。
遇见熟人的孩子打了自己小孩,你碍于面子说“没事没事,不疼的。” 遇见不认识的孩子打了自己小孩,你又说“你还手啊!怎么不还手?” 
孩子的底线往往是父母帮他守住的,也往往是父母给搞乱的。

有底线的孩子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尊重别人。
3. 大声求助值得肯定
孩子跟你告状说:“妈妈,他打我!” 第一句先回复:“你很会保护自己。你跟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 
相反,我经常听见的却是:“没关系,小朋友间碰了一下而已,又不疼的。” 事实可能确实是这样,两个小孩子碰了一下,不疼。但孩子求助的行为值得我们肯定。

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可以说:
“你觉得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力气是大的,还是小的? 你感到生气吗?还疼吗?” 
可能没等你问完,你家娃就自己跑掉了。
孩子社交力的底层能力是告诉孩子:
“我是谁”
“我喜欢什么”
“我不喜欢什么”
“我可以怎样保护自己”
所以孩子不一定非要融入别人,不一定非要分享,也不一定非要用我们父母喜欢的方式回击。

同样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也没必要一定要社交。作为父母,要分清我家孩子是不会社交还是不爱社交。
孩子会不会主动融入其他小朋友?愿不愿意跟别人分享玩具?受欺负了会不会回怼回去?如果我们一直盯着这些行为看,那孩子内在的社交力可能永远都长不出来。

因为在幼儿园里没有友谊,只有玩伴,这是孩子当下的心理发展阶段决定的。这两者的区别就是,友谊不可取代,玩伴到处都是。如果孩子一个人也能玩得很开心,说明他把自己当做最好的玩伴,这也没什么问题。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一天到晚需要跟着玩伴到处跑,没有自己的主见,甚至晚上都不要回家,我们才更需要留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经常感受到孤独,会因为“空心病”而过度依赖玩伴?

所以不喜欢社交的孩子不代表他没有社交力。孩子不爱打招呼,不爱说话,也不代表孩子没有社交力。
因为社交力的底层能力是孩子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能力。这也是孩子由“玩伴”发展出“友谊”的前提。
如果你也有关于孩子社交力的问题?抓紧时间链接小芳吧!关注后即可获得一次免费的1v1家庭教育指导,帮你打破育儿困局,轻松育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