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我国台湾著名的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过,激活孩子大脑最好的方式,首先就是运动。
运动时,人体大脑会自动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神经传导物质都跟学习与记忆有关。
孩子放学后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运动,运动后学习效果更好,记忆力和专注力都会有显著的提高。因此,运动才是最有效的“健脑药”。
1. 运动改造大脑
美国的内伯维尔中央高中由于带着学生们完成了“零点体育课”(在一天的正式课前先上体育课)而让他们校区1.9万名学生成为了全美国最健康也最聪明的学生。
运动能够促进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各种动作需要大脑与肌肉之间进行高效的协调。这种协调不仅需要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良好沟通,还需要大脑与身体的神经元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连接。
通过反复的运动训练,孩子的大脑神经网络会得到加强和优化,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进而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
2. 运动让孩子更加坚韧
运动是挑战的源泉,挑战则是培养抗挫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运动中,孩子常常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例如体能不足、技术不精等。然而,正是在克服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孩子才能逐渐建立起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机会,孩子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学会了如何应对挫折,从而增强了内心的坚韧与自信。
自然挫折是增加孩子心理韧性重要的方式之一。运动过程中的小挫败,小尝试,会让孩子在自然挫折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白反复练习的重要。
3. 运动是最值得培养的好习惯
因为每周都会带小螺号打卡一个公园,我发现深圳的父母真的非常爱卷孩子运动。
上周我带小螺号一起爬了全程4KM的塘朗山,路上碰见了很多同龄的孩子,累了就休息一下,调整好了就继续爬山,一会儿比赛,一会儿玩耍,这让几个小时的路程变得十分有趣。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让孩子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以下是一份根据年龄段划分的运动清单,可以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2岁以下:
孩子心肺、脊柱、骨骼等尚未发育完全。这一阶段主要让孩子对运动有基础认知就可以,促进婴儿爬行、翻身、站立和行走的活动,如在安全的地方放置玩具以鼓励他们移动。
3-6岁:
孩子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发展的黄金期。
1. 骑脚踏车或三轮车,跑步、跳跃、跳绳等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能力。
2. 参加幼儿体操、游泳等课程,培养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水性。
6-12岁:
孩子喜欢跳跃、球类运动。父母多带孩子出去跑步、游泳,适当增加一些小的负重训练或者对抗项目。
1. 参加各种球类运动,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竞技精神。
2. 运动会、田径比赛等活动,锻炼他们的耐力和毅力。
3. 参加舞蹈、武术等课程,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
13-18岁:
孩子骨骼质量和肌肉激增,到17岁基本接近成年人,这个阶段孩子爆发力、速度、耐力等都在快速增长。这一阶段可以遵循孩子成长发育规律,带孩子接触不同种类的运动,让孩子感受运动的快乐。
1. 深入学习特定运动项目,如网球、游泳、跆拳道等,培养专项技能。
2. 参加学校或社区的体育比赛和锻炼营,提高竞技水平和团队精神。
3. 注重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保持身体健康和强壮。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