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假设你有2个孩子,他们现在遇到了同一件难过的事,你会先担心哪一个孩子?
其中一个孩子性格比较急,开始大哭。
另一个孩子性格比较安静,强忍着不哭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
大部分的妈妈都会本能地先安慰那个哭得声音更大的孩子,但却更担心那个一直忍着不哭的孩子。
当我们谈及孩子玻璃心、情绪化、一说就哭的时候往往忘记了哭是孩子的一种语言,孩子除了用它表达难过外,还会用它求助、拒绝、反抗。
从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来看,他们的情绪脑在出生时已经基本发育好了,所以孩子总能感知到很多情绪。同时,他们的理智脑,也就是控制情绪的区域,才刚刚开始发育,要一直发育到孩子25岁。这是我们人类在生命初期的一种自我保护,即用“情绪”保护自己。
而父母往往只想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拒绝接纳孩子的情绪。
有研究表明:一个孩子未来是否能成为一个会调节情绪并且为别人提供情绪价值的人,大部分取决于他们的父母如何回应他们的情绪。孩子玻璃心、情绪化、一说就哭,其实是孩子在对父母说:帮帮我,我也不想这样。
孩子的情绪力养育是学龄前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做好这三步,让孩子获得情绪力:
1. 接纳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告诉孩子:“你可以生气,妈妈能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生气。”
给他一点时间,他的大脑接收到你用语言贴上的情绪标签后,会自动唤醒上层脑,控制情绪。如果你发现孩子的情绪震荡慢慢平缓,说明第一步做对了。
2. 聆听感受
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学会表达:“我有点难过,我很着急,我特别沮丧,我有点埋怨自己 ”等等这些感受。
语言能够激活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把事件、情绪、结果联系在一起。很多父母着急解决眼下的问题,只要孩子不哭就行,要啥买啥,结果孩子却变得越来越情绪化,正是孩子不会表达自己感受的原因。
3. 引导行为
很多父母担心接纳了情绪就相当于在惯孩子,实际上情绪和行为要分开处理。情绪没有好坏,但行为有。
让孩子明白,你可以生气,但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生气。当我们不断地跟孩子强调:你除了哭,闹,打人,扔东西之外,还有很多方式表达情绪后,他的大脑会慢慢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识别情绪-描述感受-做最优选择。
关注即可获得一次1v1家庭教育指导,快来链接我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