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废一个孩子,只需要不停地做这“6件事”就够了!


哈喽,我是小芳。
上周末我带小螺号去爬山,路上有个4岁左右的小朋友走累了想让妈妈抱,她妈妈说:“你再这样下次就不要出来!” 这个孩子就开始崩溃大哭,紧接着她妈妈又说:“憋回去听见没有!每次出来你都这样,给我憋回去!”
低认知的父母通过买零食、买衣服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心。
高认知的父母通过自我成长,自我控制爱孩子。

养废一个孩子很简单,只需要不停地做这6件事就够了:
1. 不停地借助外力管孩子
提高音量、指责、威胁往往是父母最喜欢借助的外力,而这些力量相当于把鸡蛋外面打破,变成一滩粘液。在不停地管教中孩子会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当孩子习惯于依赖外部力量时,他们可能会失去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因为他们习惯于有人为他们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变得软弱和缺乏自信心。

在养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更像“守望者”,让鸡蛋从内打破长成一个鲜活的生命。父母应当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进步,认可自己的能力,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解决问题。
2. 口头上空洞的加油打气
有效的鼓励和表扬需要有细节,口头上空洞的加油打气会让孩子丧失对自己的认知。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饭就说:“我家宝宝吃饭最棒了。” 为了让孩子别再哭了就说:“我家宝宝最勇敢了。” 
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配合妈妈我就能得到表扬,不用去管事实是什么。实际上,“多吃一口饭”跟“吃饭棒”没有关系,“孩子忍着不哭”跟“勇敢”也没有关系。

在鼓励和表扬孩子时尽可能多的描述细节,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进步:
“你今天吃饭比昨天吃得更专注了”
“你这次哭的时候没有扔东西,说明你知道这个行为是不对的,这一点妈妈要给你点个赞”
3. 依赖物质奖励立规矩
依赖物质奖励的孩子会逐渐丧失内在动力。
物质奖励创造了一种外在的驱动力,使孩子更多地关注奖励本身,而非任务的内在意义或个人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逐渐失去对任务本身的兴趣,因为他们只关注于奖励的得失,而非任务的本身。

富兰克林说过:“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就要投其所好,动之以利而非晓之以理。” 
让孩子爱上刷牙,首先让孩子认识到刷牙这件事对自己的好处有哪些,而不是刷牙之后就奖励一颗糖果。
只有内在动力才能长时有效地让孩子爱做、想做、学着做,做得好。
4. 及时满足孩子临时的愿望
在心理学上,一个人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期望程度成反比。

延时满足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等待和延迟获得满足感的经验,让孩子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培养长期的目标意识。长大后,他们也会为了更大的回报而设定并坚持追求长远的目标。
在满足孩子的愿望前需要有计划、有条件。相比满足愿望,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等待和同理他人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从愿望到实现愿望的经验,从而获得极大的自信。

5. 强迫孩子分享
打破孩子的节奏强迫孩子分享会极大程度的降低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在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前,首先应该学会尊重自己的。
孩子2岁左右会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这个时期尊重孩子对自己玩具的所属权和分配权对孩子后期自我认同感的发展至关重要。

放下自己的“面子式育儿”,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让孩子发展出同理心。一个从来没有被尊重和理解过的孩子是无法同理别人的。
6. 经常给孩子贴标签
固定型思维的父母喜欢用贴标签的方式指责孩子,经常说“你就是不听话!”“你就是毛手毛脚!”“你就是这么墨迹!” 
而这种方式往往会毁掉孩子一生的自信。
这是一种心理效应,当一个人被一个词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

我小时候经常会被父母说性子急,脾气大,整个学生阶段我都很担心自己粗心,伤害别人。一直到我去北大读博,换了一个新的环境后我才发现自己其实做事很有耐心,经常因为过度控制自己脾气而委屈自己。
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这样的标签父母贴很容易,而孩子撕下来却很难。
获得更多育儿知识,来小芳的高能朋友圈!关注即可获得一次1v1家庭教育指导,快来链接我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