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今天有位来访者说自己的孩子在校受到了同学的语言霸凌,回到家后有自残的行为,妈妈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
作为父母,不要等着孩子真正出现问题了才被迫选择看见孩子。
如果你发现孩子存在这4种情况,说明他的内心很受伤,我把具体的疗愈方法放到了最后。
1. 过度警觉
过度警觉是在PTSD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症状。
是指在人际关系中,孩子对负面信息过度敏感。
他们会时刻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过度解读他人的情绪并将他人的情绪投射到自己身上,混为一谈。
长时间下去,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情绪过度外放或者完全封闭自己。
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对任何外界信息都会表现得过于敏感或者过于麻木,这往往说明孩子内心受到过很大的打击等待着疗愈。
2. 叛逆难管
如果你的孩子原本非常懂事听话,愿意跟父母合作,但突然变得叛逆难管,情绪波动很大,大概率是因为孩子心里有感受没有被看见。
孩子一生会经历3个叛逆期:
2-3岁自我意识敏感期
7-9岁儿童叛逆期
12-15岁青春期叛逆期
6岁前被打压、恐吓或者责备、讽刺等方式带养的孩子步入青春期后更容易表现得不服管教。
父母应当及时转换立场,努力跟孩子保持同一阵营,抓住机会为亲子关系储值,给孩子留出充足的空间,向孩子表达尊重和理解。
3. 社交恐惧
父母要及时区分我们的孩子是不愿社交还是不会社交,区分孩子是内向还是害羞的。
表面上恐惧社交的孩子,实际上是对自我不接纳,不认同的一种表现。
我们要及时找到孩子恐惧社交的原因:
孩子是否受到了嘲笑或者其他社交伤害?
家长是否过度干涉孩子的社交过程?
孩子是否有自卑心理?
面对孩子的社交恐惧,父母应当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你感受到的一切都很正常。
从细节中肯定孩子,增强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从原因出发,引导孩子直面问题,陪伴孩子一步步解决问题。
4. 退化行为
孩子会变得跟小时候一样,本来已经分床睡了,但上了初中之后反而要跟父母睡在一块儿,经常让父母陪,自己要跟父母抱抱等等。
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在受伤后寻求安慰的表现。
我们应当及时找到孩子出现这一行为变化的原因:
是孩子缺少朋友的陪伴?
是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
是孩子的压力过大?
是孩子遭遇了不公平的事件?
父母的接纳是孩子能够慢慢充满电重新起航的关键因素。
即使增加与孩子的沟通频率,多创造跟孩子一起独处的机会,带孩子出去散散心,多多接触大自然,缓解孩子内心的负面情绪。
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助你疗愈孩子内心的创伤:
1. 用善意的语言对待孩子
孩子今天写作业比昨天更快了,哪怕只快了10分钟,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句式:
“我看到/我听到/我感受到 + 孩子正面行为 + 我的感受。”
对孩子说:
“妈妈看见你今天写作业比昨天更快了,快了整整10分钟,妈妈为你感到开心。”
2. 高效陪伴你的孩子
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寸步不离地陪着孩子,孩子依然会感觉到孤单。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心并不在孩子身上或者我们无法把爱和关心恰到好处地传递到孩子心里。
高效的陪伴是共振的情感,默契的行为而非时间的长短。
可以尝试给孩子写封信,把爱装进信里,传到给孩子。
3. 用家庭游戏释放孩子的压力
再大的孩子也会本能的爱跟父母做游戏。
即使简单的拔河比赛、棋类游戏或者猜字谜游戏都能帮助孩子有效地缓解他的内心压力。
在游戏中我们可以重新建立起亲子链接,启动孩子内心的力量。
也许你正在为上面这些问题烦恼,但没关系,能让当下更好的方式就是现在下决心开始一步步解决它。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