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孩子已经入园3周了,适应的怎么样?你和老师的沟通还好吗?
如果您也有类似的疑问,欢迎预约我的直播间,领取0-6岁聪明养育的育儿资料。
前几天一位妈妈找我咨询说孩子回到家之后跟自己说如果我还哭老师就不让妈妈来接我了。
妈妈觉得老师用威胁的方式安抚孩子的做法欠妥,但又不知道怎样跟老师沟通。
在幼儿园阶段,家长一定要学会如何进行家校沟通,这是孩子能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的基础。
沟通前有3个误区,大家一定要知道:
1. 最懂孩子的人永远是父母而不是老师
我家小螺号也是今年9月份入园的孩子,因为之前上过托班所以入园的过程基本上是无缝衔接的。
但即使是这样,在每周的家园沟通里老师还是会提很多“问题”。
比如:
“你家小螺号排队的时候没有排成一条直线,他会偶尔排出来,在家里要多跟孩子培养这种类似的指令意识。”
“我发现小螺号玩玩具的时候很专注,经常听不见老师叫他,有一次到吃水果的时候了,我们叫了他很多次,他才过来。”
“小螺号会用手当做手枪,假装跟小朋友玩枪战的游戏,我阻止了他,他很生气,所以拿泡沫砖打了我的头。”
我相信很多妈妈在这段时间都收到了老师的“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自己才是最懂孩子的人。
一味地迎合老师,只会破坏亲子关系,让家校沟通的过程从“我能解决”变成“请老师帮忙解决”。
因为家校沟通最大的坑就是期待老师会帮我们“解决孩子的问题”。
我们可以想一下,你已经跟孩子相处了3年,1对1的教孩子有时都不愿意配合。
更何况刚入园,老师1对25个孩子,又如何能帮我们解决孩子的问题呢?
有的父母想利用孩子害怕老师这点,解决孩子的问题。
但往往更加南辕北辙,最后只能得到一句:
“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了!”
每次老师跟我反馈问题,我都会说:
“谢谢您反馈给我,我回家想办法引导一下。
下次有任何问题您随时跟我说,都是为了孩子好,辛苦了!”
回到家里,我会认真思考一下老师反馈的问题,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老师还不了解孩子。
比如:老师说小螺号排队没有排成一条直线。
我个人觉得非比赛或队列展示的情况下,3岁的孩子排队偶尔排出去了,很正常,不属于“问题”。
回到家里,我会给小螺号玩小士兵的游戏,让他对排好队这件事有成就感。
2. 亲子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很多父母在听到老师说孩子今天没有午觉,怎么哄都不睡时会下意识地问:
“怎么今天没睡午觉啊,别的小朋友都能睡着呀,你今天怎么啦?”
有的甚至会说:
“好孩子都要睡午觉的哈,你不睡老师也没办法休息呀!”
午睡其实并不是必须的事,每个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引导方式不要以牺牲亲子关系为前提。
老师一反馈问题,父母就开始“要求”和“质问”,而非接纳孩子情绪,引导孩子的行为。
不要让孩子因为“怕老师”而努力做到。
而要他自己认识到:
“这件事是我想做的,对我有好处。”
高认知的父母永远知道亲子关系大于一切。
3. 出发点永远都是为了孩子更好
上周一位家长找我咨询说自己的孩子上中班了,回家经常说老师不公平从来不让她回答问题,该怎么办?
是要请老师吃顿饭吗?
我问:
“你觉得让老师改变和让孩子改变,哪件事是真的为孩子好?”
在处理家校沟通的问题中,我们所有的出发点都得是真正的为了孩子好。
而不是缓解我们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中班的孩子完全有语言表达能力去跟老师表达:
“老师,我也很想回答你的问题,下一次你可以叫我回答一次吗?”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跟我们说幼儿园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其实大多是想要父母接纳自己的感受、情绪或者观点,而非让父母直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做到接纳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剩下的就是积极的引导孩子通过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真正地长出来。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