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伤孩子学习积极性的行为,它排第一,90%的父母还在做


哈喽,我是小芳。
一个妈妈跟我这样形容过自己的孩子,她说自己的儿子6岁了,眼看着就要上小学了,属于那种特别活跃的小朋友,每天都停不下来,很少安静地坐在那里,做什么都没有耐心,玩玩具尝试一次不成功,就直接放弃了。

近期呢,她还发现,孩子开始有一些抽动的症状,控制不住自己地开始咬指甲。
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呢,就会大声吼叫,有时候还会主动打人,就别提学知识了,什么都教不会,很愁,问我怎么办。
想要毁掉一个积极乐观,对外界充满探索欲的孩子,让他从此厌学,抵触踏进校门,父母仅需按自己的节奏去纠正孩子即可达标。

节奏一:看不见孩子的情绪
回到上面的案例,在了解沟通之后,我发现这位妈妈,每次在面对孩子情绪的时候,都会采取回避的策略。
像自己看见了一头正在咆哮的狮子一样,害怕被狮子咬伤,所以只是远距离地看看孩子。

有时候,会远远给孩子几句象征性地安慰,然后就自己做自己的事儿了,让孩子冷静。
但是站在孩子这边呢,他的理解是,每次我这么难受的时候,妈妈都很嫌弃我,从来没有关心过我。
然后孩子就越哭越委屈,甚至为了让妈妈关心自己,一边哭、一边吼着、一边追着妈妈打。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就能看到,父母越忽略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越长越大,最终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状态。
因为父母没有看见的是,每一个负面情绪的背后,都有一次孩子声嘶力竭地求助。
节奏二:不停地纠正孩子,不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我家有个亲戚,小时候去她家,每次都会遇见批斗孩子现场。

说孩子用卫生纸用了4格太浪费,这叫不会过日子,以后嫁人了会被婆婆嫌弃。
洗手时一遍一遍跟孩子强调不能把水撒在洗手池外,站在孩子身后盯着孩子。
看见孩子多开一个灯,就会触发唠叨模式。

看见孩子写作业,不停地纠正坐姿;看孩子字迹不工整,直接把这一页都撕掉,让孩子重新写。
这种有毒的纠正模式,曾经让我感到非常压抑,因此我后来很少去她家。
她的孩子长大后,学习成绩非常不好,做什么都很拖拉磨蹭,经常性会有厌学的情绪,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意思”,让父母操碎了心。

长大后的我还清楚地记得,每次去这个亲戚家,我都会很紧张很害怕,很庆幸我不是她的孩子。
在这种过度纠正中生活的孩子,会习惯性不信任自己,什么都不敢去尝试,怕犯错。
习惯性地自责、内耗,习惯性的能量低,习惯性地自我封闭。

节奏三:当孩子未完成目标时,用威胁的方式逼迫孩子完成目标
在轮滑训练场上,我看见有个孩子因年龄太小,训练一会儿后,就跑过来找妈妈要吃的,要求休息。
妈妈总是觉得孩子在偷懒,劝说孩子无效后,要求教练对自己的孩子严加管理。
教练给孩子说,如果中途自行休息,会加练2圈。

结果那个孩子直接就坐在地上大哭,妈妈怎么哄都哄不好。
很多父母都无法分清自然挫折和威胁。
其实自然挫折和威胁是2个概念。

比如:孩子写作业拖拉,妈妈说:
“如果你不快点写完作业,我就不给你买玩具。”
这是威胁。
“你当然可以选择不写作业,但是明天你得去上学,老师可能会责备你,你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这是自然挫折。

威胁会让孩子感受到恐惧与不安,无法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但自然挫折是给孩子以选择的机会,通过孩子自己选择试错,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主改正不写作业的行为。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