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加★星标★不迷路】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8年1月),孝庄太后病重,康熙帝日夜守护在榻前,亲自奉汤药,衣不解带,并到天坛祈告上苍,愿意折损自己寿命,为祖母延命。
等到祖母崩逝的消息传来,康熙帝痛哭失声,伤心不已。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痛哭之后,康熙皇帝却下达了一道震惊众人的旨意:拆了祖母的寝殿,棺椁也不要下葬。
而且一直过去了37年,孝庄的灵柩都迟迟没有下葬。
古人都讲究入土为安,康熙为何要做出如此违背常理的举动?难道是他对祖母的感情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好?
01
孝庄太后,本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王族家庭,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
她一生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辅佐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在清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熙即位时年仅八岁,爹妈都死了,是由祖母孝庄太后一手带大的。
孝庄太后不仅关心康熙的学业和生活起居,还在康熙铲除鳌拜集团、平定三藩之乱等重大政治事件中,都给予了坚定的支持,成为他背后的强大支柱。
所以,康熙跟孝庄太后之间的祖孙感情,掺不得一点假。
那为啥康熙要拆祖母的寝殿,还不让她入土为安呢?
原来,是孝庄临死前给康熙出了一道难题,而他到死都没解决这个难题,反而被自己的儿子雍正皇帝给轻松破解了。
02
在生命最后时刻,孝庄太后给康熙留下遗言: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意思是皇太极已经安葬很久了,不宜因为她而轻易开启陵寝,而且她心中牵挂着顺治和康熙父子,希望能在孝陵附近安葬,这样她才没有遗憾。
清孝陵就是顺治皇帝的陵寝,孝庄想死后埋在自己的儿子孙子旁边,这似乎符合人之常情。
但在古代宗法礼制下,这却着实不合规矩,古代都讲究“夫妻要生同衾死同穴”,怎么能不跟丈夫埋一起,反而跟儿子孙子埋一块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所以,他的这个孝陵占据清东陵最好的风水宝地,地位至高无上。
那孝庄后面葬进来,怎么都得矮一头,这可显得太“不孝”了。
所以,这个遗言可把康熙愁坏了,一边是祖宗礼法,一边是最敬重的祖母的愿望,违背哪一个,感觉都不对。
没办法,康熙只能想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在遵化顺治帝的孝陵附近建了一座暂安奉殿,先将祖母灵柩停放在那里。
而这个暂安奉殿的房子其实就是孝庄生前的寝宫,是康熙专门为祖母在慈宁宫东边建造的。
孝庄一直夸奖这个寝宫住得舒服,因此,在祖母死后,康熙直接下令把宫殿拆了搬到了遵化,按原样重建了一个。
03
只能康熙可能也没想到,祖母的灵柩一放就放了37年。
你可能也好奇,孝庄为啥就是不想跟皇太极葬在一起?真的就是不想打扰皇太极,舍不得儿子孙子吗?
事实上,孝庄的这一遗愿反而落人口实了,很多人都认为这就是孝庄太后曾经下嫁多尔衮的证据,因为改嫁,所以死后不敢去见丈夫。
虽然这一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其实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
一种解释是孝庄确实考虑到皇太极已逝多年,自己再葬去昭陵,必定要扩大陵寝,这既劳民伤财,也惊扰了皇太极的英灵。
而在汉族的丧葬文化中,确实有“卑不动尊”的传统。
另一方面,清朝皇权中心已经转移到北京,孝庄葬在关内,也有助于强化清朝皇权在北京的正统地位。
不过,从感情上来说,孝庄早年间在皇太极的后宫,确实没啥地位。
当时,孝庄的姑姑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孝庄的姐姐是皇太极的此生挚爱——关雎宫宸妃,而孝庄只是五宫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宫庄妃。
既然感情不深,地位也不高,何必费那么大劲跑去沈阳的昭陵陪皇太极呢。
何况,昭陵里,已经有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了,自己就不去凑那热闹了吧!
04
那么,孝庄太后的陵寝问题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
康熙到死都没解决,雍正却轻松搞定了这个大难题,那就是直接把暂安奉殿改为陵园,还给陵园起了个别致又恰当的名字——昭西陵。
意思是,孝庄虽然葬在距离昭陵一千公里以外,但是和昭陵是一个体系的。
既然跟清东陵不是一个体系的,那就跟顺治的孝陵不存在尊卑乱序的问题。
康熙一直纠结要给祖母找个风水宝地安葬,雍正这么做会不会太随便?
但雍正说了:自从孝庄太后灵柩安放到这里之后,天下太平、海内大治,这就说明了,暂安奉殿所在之地就是风水宝地!
而且,皇帝到皇陵拜祭时,都要从高辈分的人拜起,孝庄的昭西陵处于清东陵的门口,这也符合皇帝拜祭皇陵的要求。
这么一看,雍正皇帝还真是聪明,既没有大兴土木,又名正言顺,让别人挑不出错来。
-End-
2025年是双春闰六月,老话说“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闰六月热难当,庄稼要遭殃”,有道理吗?
“四物不送人,子孙人上人”,常见的这四样东西,为什么不能送人呢?
你若喜欢,点个关注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