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拜,玩不起,不玩了”



伙伴们周二好。
最近看股市的段子也是很多,什么跌妈不认、韭零后……“逢高减仓”的视频发到抖音上,播放量快突破100万,评论也是大型韭菜申诉现场。

这两天我也很困扰,之前建议大家按照2:6:2的比例配置混合、均衡和行业基金,但行情好的时候,大家嫌弃混合和均衡类基金涨得太慢,都一窝蜂地去买行业板块。
大涨的时候,大家鼓吹白酒真香、军工好强、新能源是未来,觉得自己可以预测市场,判断走向。

白酒大涨时的段子
那大跌的时候,大家都在说什么?我从基金讨论区看到了点赞最高的评论:
“拜拜了,不玩了”,“清仓,涨回来再说”,“以后还是少碰基金,不当韭菜了”。
热恋的时候,两人如胶似漆,看彼此哪哪都合适;对方哪里不合心意,就翻脸不认人,立马分手。
这也难怪。现在基金投资很简单,一键就能买入卖出。太多人只是听别人推荐抄个代码,随手一投,好的时候挣钱太容易,差的行情割肉就显得理所当然。
但投资不是过家家,成熟的投资者每次选择基金、买入和卖出,都是研究市场做出的慎重决定。
牛市的时候投点什么都能赚钱,风口上的猪都能被吹起来。但连绵不绝的牛熊市交替才能检验投资能力。
还有很多人觉得被“割韭菜”,是错估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还记得吗?第一次购买基金的时候,软件都会让你测试自己的投资喜好。有人填了“能承受20%的风险”,但现实是,大部分人收益跌了10%,就承受不住了,更别提如果哪天跌到本金会怎么样。

雪球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测试截图
“冷战期”是反思和学习的最好时机。趁这个机会好好复盘,正好,也重新确定下风险承受能力。
如果本金亏损5%就会崩溃,那接下来再进入市场就不要选择风险大的行业基金。
较现在的行情来看,短期内风险还没出清,市场没有回归稳定。各国政府还都没有明确收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也在逐步上升,未来市场可能还会有一波下跌。
但我想说,中国经济增长、长期看好的行情依然存在。现在的位置应该是处于山腰,偏山底的位置,会有10%甚至更多的下行空间。
扪心自问:能继续接受10%的下行吗?如果能接受,就等待;不能,就趁早收手,落袋为安。

两会进行时。上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从里面摘几个要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2021年GDP增长目标定到6%以上。疫情过后,经济快速修复,市场预估GDP增速应该在8%左右,6%的目标应该稳稳达成。
二,货币政策 “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财政赤字率从3.6%下调到3.2%,货币政策会慢慢收紧。
三,注册制:稳步推动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
四,在行业板块来看:
科技: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加7%以上,,降低企业的研发费用,强调了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行业的重点地位,“量子信息”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科技依然是长期看好的方向。
军工:2021年军费支出预算增速定在6.8%,稳定增长。

继续聊点社会话题。

两会有个提案还挺火: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公务员考试打破35岁门槛。这话题热起来,让我感觉到网友们普遍都有些年龄上的焦虑。

企业的35岁门槛,我觉得无可厚非。
35岁之前呢,还能靠年轻、颜值、体力拼一拼;到了35岁之后,体力下滑,真的只能靠脑子和实力了。
很多企业都喜欢招年轻人,特别是应届毕业生。
因为年轻人虚心爱学、潜力大、喜欢拼,而很多中年人自带“经验谈”,做啥事儿都很主观,接受新事物的动力也很低,企业的再培育成本很高。
一般35岁左右的求职者,都有老人和孩子的负担,对跳槽升值的要求都更高,企业的用人成本就会越来越高。
很多行业越老越吃香,因为经验值钱。但大家看看,现在最赚钱的新兴行业就是互联网,腾讯年终奖保底好几万。
很多传统行业也被互联网颠覆了(电子烟、滴滴打车、媒体),这些行业,技术经验反而没那么紧缺了,最缺的就是新奇的点子、新潮的玩法和新鲜的血液。
招个年轻人,可划算多了。

但从我的角度上来看,“35岁现象”可能是个悖论。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30-39岁是我国总人口占比最多的年龄群体,大概在总人口里占比15.9%。

倒推30年,在1986年到1990年,60后的第一代婴儿潮成家立业,第三次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婴儿潮随之来了。
这段时间内的出生人口达到了1.24亿,这群娃娃们有个专属名词——80后。
这群人小时候上学难,毕业了找工作难,在人生任何时间段竞争都很惨烈。
现在我们蜂拥到了中年,社会上管理岗又有限,上有老下有小,所以才有了“35岁危机”。
所以我在想:35岁危机,是不是为了我们80后量身定做的?等到我们走过中年,下一批年轻人也就没那么多了,可以低比例地顶上劳动力的空缺。
现在十个人竞争一个高管岗位,到时候可能就三四个人。
80后,太惨了。
中年被社会淘汰,找不到工作;等快退休了,社会上没那么多年轻人了,又需要我们这把老骨头奉献社会,强行延迟退休了。
到时候,会不会又有个“60岁困境”?

说回公务员取消35岁门槛这事儿,我是赞同的。
把35岁写在招聘通知上,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年龄歧视。现在从公务员群体放开,一是抹掉歧视,二是给到大家一个信号,多少有点心理安慰。
但说实在的,去掉35岁的门槛作用真的那么大吗?参与过社会招聘的人都知道,虽然年龄限制一般不会写在招聘要求里,但企业HR会自动筛除年龄大的简历,大家心里都有数,这都算不上“潜规则”了。
35岁之后,就是真刀真枪地去拼资源和能力的时候了。
再次择业的焦虑,也不应该在35岁突然爆发。
你有没有发现,在职场混了3、5年之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有些人就会进入快车道,技术积累、财富累积,出现质的飞跃。
但更多的人呢,庸庸碌碌,得过且过,最终在中年被社会筛掉,出现了所谓的“35岁危机”。这种危机,35岁没有,40岁、45岁,迟早会来。
在我32岁的时候,也在担心在中层徘徊,没有上升空间,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考学读书。
所以别等到35岁再去纠结要不要转型考个公务员,要提早积攒与社会谈判的资本,趁年轻,搏一搏。

今天的视频号内容是:跟着中介买房更便宜!
好多人有一个误区,觉得跟中介买房不划算,要交很多中介费,但其实现在中介-房地产商已经有了更合理的合作模式,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跟着中介买房,比自己去买更便宜。
内容奉上,期待伙伴们的点赞和转发。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133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